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目录目录...................................................................................................................1金刚般若大意﹝第一卷﹞.................................................................................2金刚般若大意﹝第二卷﹞...............................................................................17金刚般若大意﹝第三卷﹞...............................................................................30金刚般若大意﹝第四卷﹞...............................................................................46金刚般若大意﹝第五卷﹞...............................................................................60金刚般若大意﹝第六卷﹞...............................................................................75—2—金刚般若大意﹝第一卷﹞1995/03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档名:9-19-01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回来,有这个机缘,虽然时间不长,跟诸位同修来谈谈,大乘佛法所说的般若法门,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全心全力的提倡念佛,而得利益的同修,也的确有很多人,我们看到,听到,实在非常的安慰,也非常的欢喜。可是还有一些同修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这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追根究底,还是在看不破,放不下。正好今年我回到台湾之后,有些同修告诉我,他们很想听听金刚经。过去,我们曾经有一套金刚经的录音带跟录像带,大概总是十几年以前所说的,那么这些带子效果,辗转转录,品质也很差了,于是也有意思,重新来做一套录音带,帮助大家念佛功夫得力,这一部经在中国,可以说是流通最广,不亚于阿弥陀经,读诵的人这就更多了,可是虽然读诵修学,如果不能够回归净土,真实的利益是很难得到的,而这个经最大的特色,我们在经文一开端就能看得出来,一般大乘经典,开端总是见到佛放光现瑞,然后由弟子们当机者再出来祈请。—3—而这一部经,它的发起,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用意,非常之深,是暗示我们,真正的佛法,究竟了义的佛法,是离不开我们生活的,我们学佛,之所以不能够其如境界,实在讲,最大的原因,就是把生活跟学佛看做两桩事情。所以,学佛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实在讲,学佛跟生活是一桩事情。换一句话说,学佛就是学怎样来过日子。过一个幸福、快乐、美满的一生!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真实的利益。金刚经一开端,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平常。但是,就没有人能看得出来,这个情形,如果是在菩萨当中,实在讲呢?那就更明显了。但是,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也把这一桩事情给忽略了,那就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菩萨,是高级的菩萨,而他们示现的身份,就是我们现实这个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是具体做给我们看,佛法就在生活当中,佛法就在各行各业之中。华严是世尊出现在世间,所说的第一部经,一开端就把佛法真实的利益,告诉我们,显示给我们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原理原则,要是应用在实际修学之中,实在讲,就是四十华严,也可以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四十华严的纲要!那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4—归极乐,为什么?唯有到达极乐世界,才是修学真正究竟圆满。本经,是属于大乘了义经,但是,因为修学的人,程度不相同,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讲,机缘不一样!「机」是根机,「缘」是缘份,不一样,因此,对于经典的理解,就有浅深的差别,于是在得利益大小就不等了。根性利的,机缘殊胜的,得大利益,虽然说得大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那究竟圆满是成佛,依照金刚经的理论修行,可以成佛,但是这样殊胜圆满的利益,我们没见到,不但没见到,也没听到。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我们中国,在中国,依照本经修行,成就最殊胜的,无过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可以说,慧能大师以前,没听说过,慧能大师以后,这一千三百多年来,也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他那样的成就。他的成就,确实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可是他成的佛,不是究竟圆满佛,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若不是究竟圆满佛,那个功德利益,就比不上往生净土。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是究竟圆满的。金刚经上纵然能够离一切相,破无明,见真性。位次低的,只是圆教初住菩萨,位置高的,那是地上菩萨,我们通常称的摩诃萨。慧能大师所证的位次,我们不知道,假如,他的位次,真正达到地上菩萨的这个境界,—5—我们在华严上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能大师没有全心全力提倡念佛,要以华严这一段经文来看,他可能不是圆教的地上菩萨。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文殊、普贤是圆教的等觉菩萨,他们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为什么?只有求生净土,才能证得究竟圆满,那么这是事实。我们必须要知道,这部经,理论跟方法都是圆满的,都是最上乘的,但是,我们的根性不行。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太多,烦恼太重,习气太深,我们做不到!这难在这个地方,这个法门一定要断惑破无明,才能够得到手,所以,这个方法难。在我们一般这个修行里面讲,这不是易行道,是难行道。可是,它的理论,它的原则,它的方法,我们念佛人,如果采取,对于念佛,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利益。近代江味农居士,他一生,这个精力都用在这部经上,晚年,写了一部讲义,这部讲义是江居士往生之后,后人给他出版的。他修持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讲义里面,我们看得到,每一个大段落,每一个关键的所在,他都说明念佛的重要,念佛的究竟。所以,他虽然一生功力用在般若经上,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个的确是高等的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他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修学,所以,他在这个讲义里面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要研究金刚般若,决定离不开江居—6—士的讲义,他毕竟是用了四十年的时间,集古今批注之大成。我们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叫学生要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他并不是要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他告诉我们,这两种批注,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整个大乘佛法。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因为这两种批注,所引用的经论,也涉及大小乘,我们没有时间,涉猎许多的大乘经典,人家把大小乘经论精华的地方,都已经节录在注疏里面。所以,我们读了这一本东西,就等于读了几百部的经论,为我们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这两本注疏,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可是,现代人比起过去人,那个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从前的人,也许是生活环境的关系,那个时候,生活环境比较单纯,心地比较宁静,心思也比较细密,他有耐心,深入这些大经大论;现代这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我们看到的,跟从前人做一个比较呢!就感觉到,心浮气燥,没有耐心,大经大论给他,他看了一看,翻都不想翻,份量太多了,没有时间去看。现代人所需要的,是精简,愈短愈好,份量愈少愈好,这是跟过去那个时代不相同,像江居士的讲义,周止庵的诠注,这样份量的注疏,现在人很难接受。那么由此可知,修学要—7—真正想成就,谈何容易!真实的利益,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轮回,如果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说老实话,没有成就。你一生的修学,行善,积德,不过是来生的福报而已。享福没有不造业的,福享完了之后,恶报就现前,这是佛家常讲的「三世怨」。所以,那个根本谈不上成就。但是诸位要晓得,了生死脱轮回,这是整个佛法教学的目标,大小乘佛法都不例外,要怎样才能够超越轮回?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这个问题就严重了。金刚经的方法巧妙,这一部经讲到修行指导总纲领,就是「无住」两个字。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不执着,我们能做到嘛?「无住」就是放下。经里面讲的很明白,说菩萨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有」,「有」就是住!就是还有执着。试问问,我们能不能做到?凡夫着「有」,二乘着「空」,着空也不行。比我们稍微好一点,他出了三界了,因为着空,他不能见性,不能成菩萨,也就是说不能成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总共有四十一位,这个圆教里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法身大士,破了无明,证了法身,必须要我执、法执两样都破掉!都断掉!小乘人破我执,他有法执。—8—世尊在本经里面,详细地为我们说明这个问题,教给我们,「住」是菩萨的大病。既是菩萨的大病,那我们凡夫更不必说了,凡夫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会有三途,那个病根,都是在执着。念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能往生,根源也在执着。所以,这一部经,是帮助我们拔除这个根源,它确实有这个力量,问题在我们自己能不能用得上,关键在此地。而说实在的讲呢?实在讲是太难太难了,没有办法将见思烦恼断尽。假如我们明白这些原理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将这些境缘--「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看淡一点,不能完全放下,能够放下一些,对念佛往生就大有帮助。因为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其它的法门一定要见思烦恼断尽,才能出得了三界,我们这个法门不需要断尽,只要能伏住就行了,伏住也得要看破几分,也得放下几分,才能伏得住。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了,那就太可惜了!经上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活活泼泼的,都是含无量意的,我们绝不能看它讲一个只是一个意思,那就错了,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佛讲的真实意了--这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意」。世尊在这个经一开端,完全叙说他的日常生活,我们看起来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好象与在家人不相关。—9—其实,出家在家没有两样,我们要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他的净意,他,精华之所在。那个时候,佛门的生活方式跟现在不相同,出家人的确给在家人做了一个好榜样,那就是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真的放下了,真的舍得干干净净,不但他能说,他真的做到啦!所以,佛在世跟他的学生们,每一天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有这个身体在,必须要养这个身体。生存,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饮食、衣服。出家人不要房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印度天气热嘛!所以,需要保暖的东西都很少,树下或是打坐,在那个时候,打坐的方式是最多,于是乎,他要有卧具。生病的时候,则要医药。所以,在当时,出家人期望在家信众供养的就这四桩事情--饮食、衣服、钵具、医药,叫四事供养,这四桩事情,其它的他不需要!吃饭,都是村庄村落里面去托钵,一天去一次。我们在这里看他们的生活方式--着衣持钵,这是出去托钵必须要具备的礼节。出去是整整齐齐,着衣是服装整齐,规规矩矩,让人看到起恭敬心,起惭愧心,这就是教化众生哪!所以,佛与他出家的弟子们,不仅是言教,他身教。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他说到一定做到。那么这种生活方式,时时刻刻提醒大众,教大众,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足矣了。其余的—10—时间,要办自己的生死大事,要紧!如果把这个事情忘掉了,追逐名闻利养,追逐五欲六尘,这是造轮回业,这个太可怕了!佛天天说,天天讲解,他自己真这么做,我们听了佛的说法,看佛日常生活行持,这个警觉心就高。所以,出去托钵,就是教化众生,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众生,要生起正念。正念就是觉悟!其实,是次第乞,这个我们在戒经里面看到的。次第乞是平等心,不会挑哪一家富有当然供养就很丰富,这就起贪心;那个人家贫贱,大概供养的很难吃,厌恶,这就生了好恶之心,你就有分别、有执着。佛教在生活当中去修清净心,去修平等心,那么由此可知,清净平等不是在讲理论,不是空谈,怎样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字字句句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乞食完了之后就回来,本处,那个时候住在祗树给孤独园,就回来了
本文标题:般若大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4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