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03-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辅导课程三第01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二、心理实验程序本章主要内容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二)实验中的几种变量(三)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四)额外变量的控制(五)实验效度二、心理实验程序(一)课题的确定(二)被试的选择(三)实验因素的控制(四)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五)撰写实验报告这一讲的内容: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二)实验中的几种变量(三)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四)额外变量的控制(五)实验效度三、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心理实验的对象统称为被试者,包括人和动物。•主持心理实验的人称为主试者。在心理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人就是主试者和被试者。主试者对被试者的干预及被试者对主试者的实验态度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指导语)。(一)按实验程序进行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主试者在给出指示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者什么样的指示语。2.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者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3.要保证被试者确实懂得了指示语。4.指示语要标准化。•实验者效应(主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效应)•安慰剂效应(被试效应)(二)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Rosenthal(1966)的聪明愚蠢老鼠实验霍桑效应•在心理实验中,被试对待实验的态度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称为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被试因为知道或被告知某种情况会造成某种反应,实际上并不会产生这的反应,但是被试却感觉出现了这种反应或表现出这种反应。被试反应对助手欣快的行为反应对助手愤怒的行为反应注射肾上腺素正确告知组几乎不受助手的气氛影响几乎不受助手的气氛影响错误告知组高度受助手的气氛影响未研究无告知组在一定程度上受助手的气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助手的气氛影响注射食盐水无告知稍微有点受助手的气氛影响稍微有点受助手的气氛影响沙赫特和辛格(1962)关于情绪和认知关系的实验四、额外变量的控制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5.抵消平衡法6.统计控制法实验控制法五、实验效度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实验目的是验证假设,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结果的推论可用以解释和预测其他同类现象。由于不同的实验者在设计上和在对额外变量的控制程度上极不相同,实验的效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每种实验都有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也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效度。•了解影响实验效度的诸因素,将有助于我们评价实验设计的质量,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一)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意味着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引起的。•由于除了自变量以外,任何额外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混淆。这样我们就难以判定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因此,要使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额外变量。•在设计实验时,如果能考虑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1.生长和成熟•除了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外,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也是使其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以幼小的儿童为被试者而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实验的情况下,生长和成熟因素的影响就更大。•单组前测后测实验通常是实验处理之前先对被试者的某种行为作一次测量,实验处理后再以同样方法测量一次,两次测量之差即表示实验变量(即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很明显,这种设计忽略了前后两次测量之间被试者的生长和成熟因素,其实验效果易受生长和成熟因素的混淆,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设同样条件的控制组进行比较。2、前测的影响•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后测的分数将比前测的高。这中间包括练习因素、临场经验、以及对实验目的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了后测的成绩。特别是前后两次测量时间较近,这一因素的影响就更显著。3、被试者的选择偏性•在对被试者进行分组时,如果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方法,在实验处理之前,他们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从而造成实验结果的混淆,降低了内部效度。4、被试者的缺失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实验,要保持原实验被试者的人数不变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开始参加实验的被试者样本是经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的,但由于被试者的中途缺失,常常使缺失后的被试者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就降低了内部效度。5、实验程序的不一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控制方式的不一致,测量程度的变化,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等都可能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实验者知道实验目的所产生的“实验者效应”以及被试者知道实验目的或其自己正被研究所产生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等都将混淆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内部效度。6、统计回归•统计回归现象是,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二)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以人的行为为对象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其推论法往往有相当的局限性。•实验的外部效度主要受下列三方面的影响: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会影响被试者的典型行为。–被试者参与实验的动机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而在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就不会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结果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验室之外的日常行为现象。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从事于实验的被试者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心理学实验的被试者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都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例如,“七岁儿童”就是一个无限的总体,其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所有七岁儿童),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实验结果自然会降低其外部效度。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实验者对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例如,把成就动机作为一个因变量,实验者常以某种成就动机量表所测得的分数来界定并评定其强度。但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所测量出的分数并不代表同一种成就动机及其强度。如果在实验时采用的是某一种成就动机的量表,那么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便不能推论到采用其他成就动机的量表的情况中去。•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题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E]
本文标题:03-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