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书法简史侯锦校书法五体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晋楷、魏碑、唐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今草)篆书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等;小篆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流行于秦汉。大篆甲骨文甲骨文是现有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资料。金文(钟鼎文)《后母戊鼎铭》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李斯《泰山刻石》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事实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字体体系中发生结构和书写性变化(隶变),并经漫长的“隶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也就是说,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大篆)字体中脱胎产生的。分为古隶和今隶两种。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草书草书包括章草(汉初)和今草(东汉末)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唐怀素《自叙帖》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书体源流先秦(大篆、古隶)秦(小篆)汉初(今隶、章草)汉末(楷书、行书、今草)晋代—书法尚韵时代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于是诏命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临摹《兰亭序》,在有关《兰亭序》的各种临摹本中,唐人冯承素的摹本据说是最接近王羲之《兰亭序》原貌的。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唐代—书法鼎盛时代欧阳询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赵孟頫:“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行书千字文》等。《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真卿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颜体书法的端庄威重、崇高神圣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历代评价颜真卿,首先对他道德君子、忠臣烈士的一生不惜笔墨,给予极高的赞誉。颜真卿一生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为臣,最终为唐王朝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颜真卿传世作品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号为“天下第二行书”,安史之乱,当时颜真卿任平原太守,他的哥哥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殉国,安史之乱平息后,颜真卿只得到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遂写下这篇文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柳公权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将欧书之紧而险、颜书之庄而厚合于一炉,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法度精严。范仲淹提出“颜筋柳骨”的概念,从此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玄秘塔碑》宋元—文人书法苏轼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的创作观念,推崇自然本色的审美创造,掀起了“尚意”的旋风。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米芾米芾是宋代学习古典最为深入的书家之一,他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主要作品有《蜀素帖》《秋暑憩多景楼帖》《虹县诗卷》《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蜀素帖》赵孟頫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赵孟頫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的书法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赵孟頫传世墨迹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志铭》、《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洛神赋》、《兰亭十三跋》、《汲黯传》、《道德经》等等。《胆巴碑》《胆巴碑》,又名《龙兴寺碑》,《胆巴碑》是赵孟烦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63岁,为赵氏晚年楷书的代表作。《胆巴碑》书法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归去来辞卷》《归去来辞卷》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明清—变革时期文征明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征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号称篆、隶、楷、行、草俱佳。真正有成就的,是小楷、行书和草书。其小楷,师法锺繇、二王及欧阳询,兼及其他各家,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草堂十志》此件册页小楷字迹清秀、婀娜多姿,是文徵明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董其昌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东方朔答客难》,纸本,书于崇祯元年(1628),是董其昌晚年的代表书作。王铎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赵之谦浙江绍兴人。号悲庵、梅庵、无闷等。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