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课件
12.寓言二则yù寓寓言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寓意12.寓言二则我们学过的寓言有《刻舟求剑》、《乌鸦喝水》、《井底之蛙》……亡羊补牢巴望羊圈钻进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焦急转来转去喘气白费自言自语总算一大截筋疲力尽一天早晨,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羊。亡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又发现羊又少一只。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养羊人丢了羊。所以因为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补牢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亡羊补牢丢失修补羊圈丢了羊就赶快把羊圈补好。比喻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⑴我想对养羊人说:“”⑵我想对说:“”yà揠苗助长拔苗把苗拔起,帮助它生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盼望、希望非常盼望,非常焦急的心情一定,必须着急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啊!我想到了!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农夫看着禾苗长高了,心情怎么样?哈哈!我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兴奋、迫不及待枯死了!枯死了!为什么?为什么呢?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带着嘲讽的语气读)说说那个人为什么要拔禾苗?废了那么多力气,为什么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揠苗助长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种田人,我想对你说……种田人,你怎么不懂禾苗生长要靠自己力量的规律呢?你太急于求成了!第二年,农夫又种下了禾苗……第二年,农夫又种下了禾苗,()。我也会写寓言第二年,农夫又种下了禾苗,(这次,他听了大家的劝告,再也没有去拔苗助长了)。我也会写寓言守窜撞桩此锄shǒu守株待兔cuànzhuàngzhuāngcǐchú守株待兔守株待兔锄头又肥又大从此树桩读词语守株待兔窜出来撞死急忙乐滋滋白捡读词语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课文哪一句话最能写出题目的意思?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什么原因让种田人守株待兔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并想想从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好了可同桌交流一下。那只兔子是怎样撞在树桩上的?找到这一段读一读。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一只野兔忽然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守株待兔从“忽然”和“窜出”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意外)的事情。守株待兔那个种田人看到撞死的兔子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呢?守株待兔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守株待兔这个人后来怎么做的呢?守株待兔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守株待兔嘲笑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去掉句中红色部分,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不一样)守株待兔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还在等……返回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星期后……一个月后……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守株待兔惋惜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庄稼全完了看着坐在树桩旁边的种田人,你们想对他说什么?我想对种田人说……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想要得到收获,就要主动努力地去争取。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很有趣,读完了又能让我们明白道理。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像《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都是很有名的。多看寓言,你会从中收获很多哦!除了课文中的《寓言两则》,我还读过《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等,你呢?我知道有一本书全是寓言故事,那就是《伊索寓言》。我也要去读读《伊索寓言》!我还想把《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呢!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掩耳盗铃
本文标题:部编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