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五讲: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第五讲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郭丽萍guolpbj@sina.com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关于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资料《晋书•刑法志》、《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二史八书”:即《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魏书》、《南史》、《北史》)中的有关纪、传、志。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参考相关篇章,资料较为分散。《唐令拾遗》:日本学者仁井田陞、池田温等根据中日典籍中的佚文,辑有《唐令拾遗》,中译本见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本讲主要内容一、立法概况二、法律形式和法典体例的变化三、刑事法律四、民商法律五、司法制度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一、魏晋南北朝的立法概况(一)曹魏《新律》(二)蜀国的《蜀科》(三)吴法“科条”(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五)东晋南朝的立法(六)北魏之《北魏律》(七)影响深远的《北齐律》(八)隋代的立法三国时期两晋及南朝北朝隋朝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制定:陈群、刘劭、韩逊等人制定《新律》18篇。特点:将“刑名”列于诸篇之首,突出其刑律总则的地位与作用。刑律总则性质的内容,在《法经》反映于第六篇《具律》,《九章律》沿袭。《新律》有所突破,“集罪例以为《刑名》”,置卷首。将“八议”作为一条重要的司法原则列入刑律。“八议”制度即在法律上确认贵族、官僚是社会特权阶层,这一制度源于《周礼》。曹魏时“八议”原则入律,此后存在、影响及于清末。依古义制为五刑。曹魏的五刑制,反映了儒家思想全面进入国家法典。(一)曹魏《新律》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制定: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内容条目后世失传。据说当年诸葛亮还制定有《法检》上、下;《科令》上、下;《军令》上、中、下,等等,都不传。今天的《武侯集》中有《军令》15首,是从其它书中辑录出来的。特点:“刑法峻急”(二)蜀国的《蜀科》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制定:吴法是孙权应陆逊之请而制定的,称为“科条”。特点:“苛酷”、重刑主义黄武六年,孙权诏书:“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严禁在职官员私自奔丧,违者处死。将领逃亡或背叛,妻子家人都被杀。(三)吴法“科条”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泰始律》制定:o《泰始律》又称《晋律》,制定起于司马昭,成于司马炎,由贾充等14人参酌汉律与魏律、历经四年修成,颁行于泰始四年即268年。o共20篇,620条,27657字。(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特点:将魏律所改《刑名》篇分为《刑名》、《法例》两篇,仍放在篇首。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使礼、律进一步结合。区分律、令,“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出现以官免刑的规定,是后来“官当”原则的源头。刑宽禁简,是古代刑法典编纂史上法律由繁入简的转折点。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晋令》编辑:贾充等人经过一番删择后,编定律文20篇,其余不适合入律的重要法条辑成《晋令》40卷,2306条,即《晋令》。内容:《晋令》今不传,其篇目见于《唐六典》,主要是关于行政制度的法律。(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晋故事》故事是搜集诏令、典制等法律文书、编辑整理已经办理政事的程式而成。据《唐六典》,贾充等人编有《晋故事》30卷。后世仿《晋故事》有《晋建武故事》、《晋咸和、咸康故事》等。《隋书·经籍志》记,《晋故事》有43卷之多。(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晋代的法律以“律”为主,以“令”、“故事”为补充,后来出现了“式”。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律学的发展律学:一种解释法律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集中代表。古代律学兴起于商鞅变法时期。汉代出现了许多律学家西汉前期,律学家多带有官方色彩,如西汉官僚型的律学家董仲舒、叔孙通;法吏型的张汤、于定国等。西汉后期到东汉,私家注律成为风气,社会上出现了以注律为业的注律世家,如杜周、杜延年父子,郑弘父子等。东汉时形成不同的注律流派,像郑玄、马融既是经学家,也是律学家。以经注律,流于繁琐。(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律学的发展魏晋律学的特点:由私家解律复归于官方注释。o杜预的《律本》、张斐的《汉晋律序注》、《律解》,成为最具权威的解律文本,并由皇帝颁布全国,作为晋律的统一注释本,与《晋律》具有同一法律效力。o晋律被称为“杜张律”或“张杜律”。突破了汉代引经注律的局限,在注律方法和注释内容上有创新。o魏晋律学对于一些法律名词术语概念、法律适用原则、立法司法的理论进行阐发,由此使得律学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玉门发现《晋律》2002年,甘肃省考古所在玉门市花海乡毕家滩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葬墓的棺板上写有数万字,经专家释读判定,这些文字主要是晋律。写于棺板上的晋律,共有5万余字,涉及三种法律:《诸侯律》、《捕亡律》、《系讯律》。不仅有律条的正文,还有注释。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晋代法律史研究的空白。(四)《晋律》的宽简与周备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东晋南朝各政权在法律方面建树不大,大体沿用西晋律,无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在于南朝士大夫不屑于研求律条,认为研究津条是“浊官”之务,故无大的发展。(五)东晋南朝的立法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制定:北魏政权先后八次编纂法律,终于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成《北魏律》20篇。特点:篇目沿袭晋律,仍然是20篇,名称相同。内容多沿用汉律。规定官员犯罪允许用官品折抵徒刑,有爵者可以爵折罪。调整刑罚制度。初定五刑,即杖、鞭、徒、流、死。意义:陈寅恪评《北魏律》:“汇集中原、河西、江南三大文化因子于一炉而冶之,取精用宏,宜其经由北齐,至于隋唐,成为二千年来东亚刑律之准则也。”(六)北魏之《北魏律》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制定:北齐政权在《北魏律》的基础上,于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颁布《北齐律》,共12篇,949条。特点:减少法律篇目:《北齐律》共12篇,比前代律条少8篇,确定了后世法典的规模相同。合《刑名》、《法例》二篇为《名例》,置于律首,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篇目。由此开启了中国封建法典首置《名例律》的先河,影响及于《大清律例》。首创重罪十条。继续调整刑罚制度。意义:程树德评《北齐律》:“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以《齐律》为最优。”(七)影响深远的《北齐律》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成《开皇律》,12篇,500条。博采魏、晋以来旧律,吸取南北各朝法律的精华,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篇目上依从《北齐律》,条文更简要,由949条减至500条。《大业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成《大业律》,18篇。删去“十恶”之名而留其实。《大业律》并未实际上并没认真执行。(八)隋代的立法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二、法律形式和法典体例的变化(一)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二)法典体例的发展变化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区分律令:汉代律、令只有时间先后之分,并无功能之别。“令”由一般性的诏令转变为行政性法规,其转折点在晋代。西晋时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的区分,把刑事方面的规定归于律,把行政方面的规定纳于令。改“科”为“格”:东魏的《麟趾格》确定了格的作为一种法律形式的地位,此后,“格”才取代了“科”。格是主要针对违律、违令行为、弥补律、令不足的专门规定。(一)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提高“式”的地位:“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出现于周朝。秦代也有“式”,而汉代不用。西魏《大统式》的制定使得“式”成为了一种法典的名称,地位有所提高。“式”指各行政部门的工作章程与办事细则。发展法律解释:张斐、杜预(一)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法典篇目逐渐适中:《新律》18篇;《泰始律》、《梁律》、《陈律》、《魏律》各20篇;《北周律》25篇;《北齐律》12篇。改《具律》为《名例律》《法经》、秦律、汉律都有《具律》,置于卷末或卷中;《新律》改《具律》为《刑名律》,置于卷首;《泰始律》改为《刑名》、《法例》二篇,置于卷首;《北齐律》合《刑名》、《法例》为《名例律》一篇,置于卷首;隋、唐、宋、明、清各朝的律文首篇均是《名例律》,内容大体包括:罪名、刑罚、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二)法典体例的发展变化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事法律(一)刑法原则(二)主要罪名(三)刑罚制度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八议”原则曹魏《新律》“八议”正式载入律文八议指: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的故旧;议贤:有大德行;议能:有大才干;议功:有大功勋;议贵:三品以上职官及有一品爵位者;议勤:为国家服务勤劳;议宾:前朝贵族。凡能满足这八种条件之一者即是应议者,应议者在诉讼中享有法定的特权,一般可以减免各种罪刑。八议原则一直沿用到清朝。但“重罪”不在“八议”论赎的范围之内。(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原则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官当”原则“官当”即以官抵罪或以官折抵徒刑。“官当”适用于一般的官吏。《泰始律》免官可当三岁刑,发展到北魏时,不仅官当罪,爵也可折为刑期。官当制度是八议制度的扩大与延伸,维护着贵族官吏的法定特权。(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原则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重罪十条”及“十恶”从重惩治的原则《北齐律》将前代视为重罪的谋反、谋大逆、不道、大不敬等罪名归纳为十条,即“重罪十条”;“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隋朝《开皇律》将进一步归纳为“十恶”,一直沿用到后世。“重罪十条”及“十恶”要从重惩治,不在“八议”、“官当”的论议、论赎的范围。(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原则以服制论罪原则服制:服即服制,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来规定亲属的范围、等级、亲疏远近等关系的制度,即是服制。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以服制论罪原则五服斩衰:服丧三年,用极粗的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缘,为子女对父母,妻子对丈夫所服;齐衰:服丧一年,用次粗的生麻布为丧服,缝衣缘,孙为祖父母、丈夫对妻子,兄弟之间。大功:服丧九个月,粗麻布为丧服,为堂兄弟;小功:服丧五个月,用稍粗麻布为丧服,祖父母的亲兄弟即伯叔祖父母、父母的堂兄弟即堂伯叔父母、再从兄弟。缌麻:服丧三个月,以稍细熟麻布为丧服,为曾祖的兄弟、祖父的堂兄弟、父亲隔二代的堂兄弟、本人隔三代的堂兄弟。o五服之外是“袒免亲”,再远的亲属是“无服亲”。(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原则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以服制论罪原则以服制论罪《晋律》首开以服制论罪的先例,将礼教之法引入法律,亲属相犯,以服制的轻重来确定罪与非罪,根据亲属关系之远近,处理有所不同。服制越近:以尊犯卑,处置越轻,以卑犯尊,则处置越重;服制越远:以尊犯卑,处置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处置减轻。从晋代开启的“以服制论罪”是儒家纲常名教入律的表现,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礼法合一的特点。从此,历代法律均以此原则作为量罪定刑的重要标准,一直沿用到清朝。(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原则ZhongGuoFaZhiShi中国法制史“减轻妇女从坐”的原
本文标题:第五讲: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7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