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孟子答道:“您何必要说到‘利’呢?(希望国家强盛)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假如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士子和平民百姓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私利,那么国家便会处境危险了。”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兵车万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兵车千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是不多了。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杀掉国君,把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讲仁德却会遗弃父母的人,也没有一个讲道义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人。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讲利呢?”“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孔孟“义利”观的基本观点都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孟子则强化了孔子的“罕言利”的倾向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王何必曰利思考: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思考:为什么孟子极力反对求利,请结合本段内容说明。小结: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小结: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思考: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乐,音洛,下同。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而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的的士兵也乐于罢兵,因为有利而高兴。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正反对比论证结论:何必曰利总结①孟子与梁王、宋牼讨论了什么问题?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使…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提示:1、2均意动用法)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作业: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2、书面作业:理解文章中“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本文标题:《王何必曰利》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8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