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西方文化概论 第九讲 中世纪哲学、科学及其他
第九讲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1.奥古斯丁:伟大的教父教父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以前基督教信徒中出现的护教人物,是基督教经典和教义的制订者。奥古斯丁(354年—430年)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时最伟大的教父。基督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初步的科学。一、基督教著名思想家基督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其中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和罗吉尔·培根是其中最著名的伟大思想家。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现在阿尔及利亚境内)。父亲是罗马官员,原不是基督徒,临终前不久才受洗入教。母亲名叫莫尼加,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由于她对丈夫和儿子入教起了重要作用,母以子贵,所以被基督教会认为是理想的贤妻良母,被称为圣徒。奥古斯丁七岁开始在家乡塔城受教育,学习文法、算术。十一岁被送到离塔城不远的城市马都拉继续学习文法,他获得了有关拉丁文学的渊博知识。十七岁时,奥古斯丁到迦太基进一步深造。他读了西塞罗的书,受到他的思想影响,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期间,奥古斯丁在学校里讲授文法,但他把这只当成谋生的职业,而真正的兴趣却在哲学。十九岁,他加入了摩尼教,信奉该教达九年之久。由于一个摩尼教最著名人物的讲话未能解决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疑难,他对摩尼教发生了怀疑。随后他读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先是倾向于学园派的怀疑主义,后又被新柏拉图主义所吸引。383年,奥古斯丁到罗马,教授修辞学,第二年,任米兰修辞学校教授。在教授修辞学期间,他潜心研究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著作,这两个人对他的影响很大。不久,奥古斯丁的母亲也从非洲赶来与他一起居住,劝他娶妻,他遵母命与另一个女子订了婚,抛弃了与他同居十多年的情妇,但由于未婚妻尚差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奥古斯丁竟不能等待,又与另一情妇同居。这时,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布道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灵,加之母亲的劝导,他开始转向基督教。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据他的自传《忏悔录》记述,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驱散了阴霾笼罩的阴云”。386年,他抛弃了教授职位、情人和未婚妻,接受了安布罗斯的洗礼,皈依了基督教,时年三十三岁。此后,回到非洲家乡。在回非洲途中,奥古斯丁的母亲去世。388年,他回到原籍,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卖掉,用来赒济穷人,只留下一所房子自己住。395年,奥古斯丁被任命为希波城的主教。虽然青少年时代生活放荡,但在奥古斯丁的内心中却活跃着一个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不安灵魂。皈依了基督教后,他忠心耿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不论是在思想理论还是在教会的组织机构建设上,他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督教教父。430年,汪达尔人围攻希波城,8月28日,奥古斯丁去世。城破后,汪达尔人几乎破坏了一切,但据说唯独保留了奥古斯丁的大教堂和图书馆。奥古斯都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神学、哲学著作,探讨了神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许多核心问题,如三位一体的性质、至善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的邪恶的关系、自由意志与天命的关系等,从而为基督教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神哲学体系。奥古斯丁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的文笔活泼有力,用字造句都很巧妙,他的作品不仅是神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且也是拉丁文学的杰作。他最主要的著作有:《忏悔录》(写他三十三岁以前的经历;其中也有神学和哲学思想)、《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等。上帝和人奥古斯丁思想有两个中心,一个是神,一个是人。其实这也是基督教思想的中心,其中神学是奥古斯丁一切思想的核心。他论证道,存在、生活、理性思维,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存在最简单,一块石头便可以存在;生活高于存在,要生活便必须有感觉知觉,动物就是如此;而理性思维则是高于感觉的东西,只有人才有。理性不用任何有形体的工具,只用它自身,就可以知道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而且自知不如它!这个比人的理性更高贵的东西,便是上帝。上帝是仁慈的,它使我们的理性可以认识它的永恒真理之光。奥古斯丁这种以理性来论证上帝存在的作法,体现了自斐洛以来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倾向和传统。奥古斯丁提倡理性,只是利用理性为信仰服务,信仰是目的,理性是手段。他的格言是:“你若不明白,你要相信以求明白化”。奥古斯丁力图使信仰理性化,使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使理性成为信仰的工具。这种作法经他发挥、确定之后,成了后来经院哲学赖以建立的原则。关于上帝创世的问题。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无所不能,世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的。上帝“一言而万物资始”,上帝用它的道创造了万物。奥古斯丁坚持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便根本否定了创世之前的问题。他认为时间、空间也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则是超时空的。正因为上帝是超时空的,它才是永恒不朽的无限存在,如果上帝在时空中,便成为有限的了。奥古斯丁的创世说,以宗教的神秘形式,开始克服希腊哲学中质料、形式的二元论,走向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当然这种唯心主义一元论以宗教为前提,离开了神秘性,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它同近代哲学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相比还是原始的。关于神的统一性问题。由于基督教形成的时间久、地域广,不同经典中出现的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使基督教面临多神教的威胁。关于三者的统一性问题便成为教父们必须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一个难题。奥古斯丁完成了这一工作。他主张,首先要承认父、子、灵三者各司其事,可以分开,肯定它们是三位。其次要强调三者又具有同一本体,因此三者不是三神,而是一神之三位,“父、子、灵由于不可分离的平等和同一本体乃是合一神;所以它们不是三神,而是一神”。同三位一体的教义直接相关的是基督论问题。奥古斯丁认为,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他既是神,又是人。他作为神,与圣父相同,为圣父所生;他作为人,与我们相同,为圣母玛利亚所生。他是神性完全、人性完全者。基督具有二性,这二性可以区别开,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恰在联合中得到保存。二性论的基督论,既维护了教会的神圣性,又为教会的物质利益作了论证。451年,迦克墩宗教会议上,“一位二性”的基督论被确定为正统教义。奥古斯丁对教义最突出的贡献表现在他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观点上。他创立了“原罪”说和“预定”论,为基督教会控制群众提供了理论根据。他认为,上帝最初创造的人,具有自由意志,上帝的慈爱给了人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但是,人类始祖亚当却利用自由意志犯了罪,使自由意志成了情欲的奴隶。从此以后,人类失去了向善的能力,人的意志只能向恶,不能向善。亚当犯的罪是“原罪”,这原罪沾染了整个人类,人的本性便是一种罪性;因此,人一降生,便是情欲的奴隶,便有罪。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生一天的婴孩亦然如此”人类如此罪恶深重,如何解脱呢?奥古斯丁认为靠人类自己是做不到的,靠行善来赎罪也不可能;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已经失去了行善的能力,不可能做出什么善事来。只有上帝才能把人类从罪恶中解救出来,上帝通过自己的儿子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整个人类赎了罪。他说,“原罪只有靠中保耶稣基督的血才能洗净。”就是说,把人类从罪恶中解救出来是上帝的“恩典”,因此,人人应该敬仰上帝、虔诚地礼拜上帝。但是他又认为,上帝并不让所有的人得到赦免,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得救进入天国成为上帝的选民。人们在现世生活中无论怎样行善也无济于事,因为上帝对谁可获救已经“预先决定”了。奥古斯丁关于“原罪”、“恩典”的说法,被教会完全接受了,418年,在迦太基宗教会议上被确定下来,成为正统信仰。但是,他的“预定”论,却没有成为正统信条。“三位一体”是神性,“原罪”是人性,而耶稣基督则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这三个问题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奥古斯丁对这些基本教义的形成和确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著作。因为,410年,“永恒之城”罗马被西哥特人攻陷,有的罗马贵族把这一灾难归罪于基督教。为了反驳这一非难,426年,奥古斯丁发表了这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教义,创立并阐述了基督教的历史哲学。奥古斯丁认为,由于亚当犯了罪,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帝之城,一部分是尘世之城,世界历史便是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斗争并最终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永恒的幸福;二是指世上由基督亲自设立的唯一正宗的“大公教会”。尘世之城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恶人最后审判中被打入的地域;二是指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上帝之城是善的,由对上帝的爱所建立,甚至于藐视自己;世俗之城是恶的,建立于自爱,甚至于藐视上帝。上帝之城必兴旺,永远长存;尘世之城必衰败:遭受审判而毁灭。在上帝之城最后战胜尘世之城之前,教会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代表。因此,国家服从教会,就可以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两城的区分不是教会和国家的表面的区分,而是善和恶的实质的区分。教会是基督神秘的身体,是上帝的殿,教权高于王权。“从此以后,这种说法一直成为教会的原则。贯穿整个中世纪,在教权的上升期中,在教皇与皇帝的历次冲突中,圣奥古斯丁为西方教会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主张,人要得救必须经过教会,进入天国的钥匙掌握在教会手里。在他以前,基督教臣服在罗马帝国的强权之下,奥古斯丁把关系颠倒过来,使世俗国家托庇于教会的神光之内,苟延残喘的罗马帝国对此无可无不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处于分裂、动乱之中,新的统治者无力与教会相抗衡,导致了中世纪的教权至上。直至新的民族国家兴起,教权和王权的关系才重新颠倒过来。奥古斯丁从《原罪》的观点出发,把奴隶制度看成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罪是奴役制度之母,是人服从人的最初原因。”奴隶制度是有罪人类天经地义所应承受的。“因此,使徒警告奴仆要顺从他们的主人,并且要愉快地、善意地服侍主人”。奥古斯丁并不认为奴隶制度是好的,他也主张应消除奴隶制,只是这种消除不能靠现实斗争,而应当等待上帝的裁决。上帝将要废除暴力和国家,消灭奴役,但在上帝还没有这样做之前,人类只有虔诚地等待。奥古斯丁对奴隶制的观点同其整个历史观是一致的,明显地表现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奥古斯丁全面地阐述了基督教的世界观,对基督教思想的系统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基督教“真理的台柱”。他在中世纪教会中具有无上的权威,他的话具有圣经那样的效力。他不仅是基督教的“圣徒”,也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有创见的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神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观点,被称为奥古斯丁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经院哲学是在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基础和归宿的哲学。经院哲学一词,原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11至12世纪,神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师与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据此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这样做的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学问题、概念和命题,从而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哲学风格,基督教哲学便由早期的教父哲学发展成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及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经院哲学是哲学家力图把理性应用于启示,用古希腊的哲学概念和逻辑原理来解释和阐明基督教教义的尝试,其根本特征是理性与信仰相结合;其实质是要调和理性与信仰,实现理性与信仰的统一。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贵族之家,5岁进入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接受教育,14岁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1245年受多米尼克修会派遣到巴黎深造,拜大阿尔伯特为师,三年后随师到科隆开设大学馆继续学习,1252年大阿尔伯特推荐他到巴黎大学神学院任教,4年后在教皇亲自出面干预下,与波纳文图拉一起作为托钵僧被任命为神学教授。1259年奉命离开巴黎返回意大利执教,在教廷结识莫尔伯克的威廉,威廉直接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的大量亚里士
本文标题:西方文化概论 第九讲 中世纪哲学、科学及其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8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