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一)教育的作用1.教育的社会作用(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二)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三)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四)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1、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六经》中包含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音乐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2、不设宗教科目,侧重以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学生,从而抑制了宗教的迷狂,有助于形成“以道德代宗教”的中国文化模式。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所传授的知识限于做人和从政。(五)教学方法1、学思结合,行结统一2、启发诱导,循序渐进3、因材施教4、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六)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二、孟子的教育思想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一)教育的作用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轲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孟轲认为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轲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孟轲还明确地提出,办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轲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三)教学思想1、关于教学过程孟子认为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是一个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性”的过程。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自求自得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四)道德教育持志养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即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反求诸己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意志磨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三、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一)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荀况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轲“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荀况从性恶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荀况为适应战国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培养目标。他把教育培养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士”是从事具体事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君子”最主要的是“笃志而体”,坚固其志,身体力行;“圣人”是最高的“智者”,博大精深,无所不明,“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在荀况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而教育内容就要以《诗》、《书》、《礼》、《乐》、《春秋》为主体。(三)教学思想1、关于教学过程荀子认为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行”。只有学而能行,才能算完全的认识。2、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以致用虚壹而静锲而不舍隆师亲友四、墨家教育思想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一)教育作用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要求“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政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十论”: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一人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劳民耗材;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而“天志”、“明鬼”则表明天与神鬼通过惩恶赏善的意志力量,来约束下界的统治者谨慎行事。其中,“兼爱”是核心。科学和技术教育这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墨家在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教育方法①主动墨翟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②创造墨翟批评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该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又表现了他在学习与教育方法上重创造的特点。③实践墨翟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更着眼于“功”,即实践效果。④量力墨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意志,就谈不上人的智能。(四)论强力而行五、法家教育思想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华夏族,韩国都城新郑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一)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商鞅(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六、道家教育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一)主张“绝学”和“愚民”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二)教循自然老子主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为教”,反对过多的人为说教、干预、引导。最好是一切顺应自然,就像流水一样,“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含着尊重人的自然发展的意义,在教育态度和方式上,它体现了潜移默化的哲理。七、先秦时期教育论著(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尽量把天赋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体现出来。◆学习的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自诚明,谓之性”,或称“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称“道问学”。(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1、学制《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各类学校。2、年级“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3、视学“中年考校”,是指隔一年由政府官员到校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的要求,视年级的不同,从第一年的“离经辨志”到第九年的“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4、学校规则第一,开学仪式。《学记》中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第二,开学后进行目的性教育。《学记》中说:“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第三,《学记》中说:“入学鼓匣,孙其业也”。就是上课时学生听鼓声启开书匣,为的是使学生重视学习。第四,“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都是木材之名,古时常把它做成戒尺,就是教师可以用戒尺责打犯规的学生。五,“未卜碲不视学,游其志也”。是说政府官员不到夏季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第六,“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是指学生学习时,教师仅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多言,让学生自己用心思考问题。第七,“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是指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而不必问,认为这是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三)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四)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
本文标题:古代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0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