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四次宪法修正案比较―宪法篇
谈中国诗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篇》,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钟书—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学贯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来译为中文。A、梵(fàn)文倾轧(yà)轻鸢(yuān)剪掠引吭(kàng)高歌B、颦蹙(píncù)给(jǐ)予吞声咽(yàn)理应(yìng)运而生C、缄(qiān)默精髓(suǐ)呶呶(náo)不休数(shuò)见不鲜D、叫嚣(xiāo)熨(yù)帖了(liǎo)不足奇一蹴(cù)而就字词积累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补充注释1、第一句话“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作者到底要告诉了我们什么?(阅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问题探究分析: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四种人:外国读者、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发问者)只读中国诗的人、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不会发问者)话题:“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存在。同时得出作者要谈中国诗的立场,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句解: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2、第一自然段得出谈中国诗的立场,第二自然段是怎样用此进行比较的的,作者又得到了什么观点?并分析一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小组讨论,回答)比较:“中国诗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外国诗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观点:“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见提示1)理由:(1)类比论证:绘画、逻辑。〔补充:中国画分工笔和写意两大派,这里指写意画。〕(2)举例论证: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3)比喻论证:“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西洋诗:多半宣泄的是民族情绪,抒发的是群体情感。如《荷马史诗》,其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诗隐约出现了荷马的影子,是壮烈而美丽的故事与历史真实。正是这种民族的“历史的真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同“乐队合奏”,显得十分浑厚。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解:(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人”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句解:(2)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这段话的幽默地用了一个《百喻经》的比喻.“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以及“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第三自然段是从哪方面来谈中国诗的?得到了什么结论?(结合原文回答)分析:篇幅短小原因:(1)“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2)“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较:中国长诗与西洋中篇诗中国诗人与西洋诗人结论:“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到‘无垠’”补充:韵律:谈到诗词的韵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二是对偶,三是押韵,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讲究平仄、对偶和押韵的运用。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句解:说明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像“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然而,“简短的诗”有“悠远的意味”。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二是“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把说理形象化,使人感到有趣。4、第四、第五自然段中外诗人是怎样来谈诗歌的特征的?中国诗人引证: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欧阳修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等。例证: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句解: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此处指言外之意耐人寻味。〕王士禛“解识无声弦指妙。”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解: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难以传。〕,柳宗元“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即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外国诗人引证:魏尔兰说“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济慈说“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西洋读者: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这种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句解: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孕育着无声的美丽〕中国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唐代李白《怨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句解:出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句解: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代赵嘏《江楼感恩》)“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句解: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的《酷相思春暮》〕外国诗: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法国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比较:“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结论:中外诗都具有暗示性,只是中国诗用得更多些。句解:“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确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正是这“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句解:“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确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正是这“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5、西洋读者认为诗歌的一个特征是暗示性,那么第六自然段中他们又是如何认为的?中国诗“轻”:“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甚至“压得腰弯背断”。西洋诗“重”:“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但那是“狂起来”时,也有较轻的,“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原因:(1)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沉重(法、英、德诗调)(2)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美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句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句是这一层的中心句〕“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比重”意为厚重程度。〕在不同的“丝”与“乐”中见轻重,总体来看,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句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句是这一层的中心句〕“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比重”意为厚重程度。〕在不同的“丝”与“乐”中见轻重,总体来看,准确而又形象生动。6、中外诗歌对比有什么异同?异:中国诗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同:中西诗内容上“无甚差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作品,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外国诗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7、第八自然段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总结: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就诗歌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外诗歌诗相通的,就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中外诗歌是相似的,而就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外诗歌几乎是相同的。我们套用钱钟书先生的话,也可以这样说“西洋诗并没有特别西洋的地方”。由此可见,中国诗与西洋诗是并峙的,也是交融的。句解:“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他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句,先用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特点。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用语幽默,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说起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第二部分(2)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规律。3、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篇幅短小4、5、中国诗的特点之二:富于暗示性6、中国诗的特点之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7、特点之四: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四部分(8)总说中国诗没有什么特别“中国”的地方第三部分(3-7)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主题归纳: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
本文标题:四次宪法修正案比较―宪法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1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