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少年视力保护讲座视觉生理眶前缘眶骨膜和面部骨膜融合处增厚形成眶隔。眶隔把眼睑和眶内组织分开。视觉生理是揭示视觉形成的规律,认识众多的视觉现象,从对视信息的吸收加工到最后视感受、对光觉、色觉、形觉等加以认识的视感受科学。•视觉功能主要包括光觉、色觉、形觉,•而立体视觉是在双眼视或运动成像等条件•下实现的。光觉光觉是视觉中的最基本的机能。它的形成包括从视觉系统接受外界光刺激开始,直到视皮层最后得到光感知的整个生理过程。一、视细胞的生理功能视锥细胞中心凹部位最多,对亮光敏感,约600-700万个。视杆细胞远离中心凹,对暗光敏感,约1.1-1.3亿个•视黄醛1+视杆细胞蛋白质——视紫红质•视黄醛2+视杆细胞蛋白质——视紫质•视黄醛1+视锥细胞蛋白质——视紫蓝质•视黄醛2+视锥细胞蛋白质——视蓝质三、暗适应当眼从强光下进入暗处,开始时一无所见,随时间延长,对光的敏感性增强,渐渐能看到暗处的物体,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四、光觉异常•夜盲症:先天性夜盲——小口氏病、白点状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无脉络膜、回状脉络膜萎缩等。后天性夜盲——特发行夜盲症、症状性夜盲(青光眼、高度近视、视网膜静脉血栓、中毒、色素膜炎等)•昼盲症先天性锥细胞营养不良、进行性锥体营养不良、全色盲等。色觉一、定义:人类对颜色的感知称为色觉。二、颜色的三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三、色觉理论三色觉论LaddFranklin学说Hering学说(四色论)阶段学说四、色觉异常1、先天性色觉异常:一色性色觉——全色盲二色性色觉——红色盲绿色盲青黄色盲异常三色性色觉:红色弱绿色弱青黄色弱2、后天性色觉异常视神经病---红绿色障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青黄色障碍形觉一、定义:形觉是视觉系统对外界物体的空间分辨能力。它的产生取决于视网膜对光的感觉、对各刺激点的分辨力,最后通过中枢的综合分析,形成完整的形觉。二、视力包括光觉视力、色觉视力、深度觉视力、形觉视力、视网膜视力。三、对比敏感度对比敏感度函数(CSF)是代表不同空间频率人眼感觉的阈值对比度的倒数。测定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视觉电生理法青少年近视的防治•1.近视眼防治的重要性2.近视眼和近视现象3.近视眼病因研究4.近视眼防治方法介绍近视眼防治重要性•近视眼是一个人人关心的社会医学问题•近视眼的危害普遍存在有不断增长趋势是致盲主要因素之一•近视眼流行病学特点近视眼是一个社会医学问题•近视眼是全世界家喻户晓人人关心的问题眼科界、视光学科,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使人们对近视眼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近视眼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因近视眼本身的复杂性,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对近视眼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环境对视觉系统的健康越来越不利。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将过多的负担加给大脑和眼睛,导致近视眼增长,对近视眼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视力低常很普遍,除部分为某些眼病所致外,多因屈光不正,其中主要是近视眼。世界卫生组织把“眼睛明亮,反应灵敏”列为健康概念内容之一。•我国对近视眼防治工作非常重视我国是近视眼高发国家之一,近年来近视眼发生有明显增长趋势。而视力作为入学、择业的健康依据之一,人们对近视眼形成一种恐惧心理。我国政府和医疗部门对近视眼的防治十分重视。卫生部、教育部、医学院校、各地眼病防治所都将近视眼防治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近视眼普遍存在•估计全世界人口约1/3是近视眼。•我国是近视眼患病率较高国家之一,约占全世界近视眼总数的1/3。•青少年视力低常多为近视眼或近视状态小学生50-60%中学生70-80%大学生80-90%*视力低常不等于近视眼,近视状态不等于近视眼。近视眼有不断增长趋势•爱斯基摩人数十年前几乎没有近视眼,近年增至10%,17%。•日本二战前近视眼患病率高,二战中明显下降,二战后急速增加,上世纪60年代达战败时3倍。•近视眼增长特征:后天性近视眼普遍增加,主要是原发性近视眼,多在3.0D以下,而病理性近视眼则长期稳定于1%左右;症状性近视明显增多,多为10岁以下儿童。近视眼是主要致盲原因之一•病理性近视眼是主要致盲因素之一。•致盲主要因并发症所致。直接原因,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变性、后极部葡萄肿、玻璃体病变;间接原因,如外伤等。•1993年统计,发达国家盲率为0.2%左右,高度近视眼在致盲原因中占第四位(前三位是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万,其中高度近视眼致盲仅次于白内障和青光眼,居第三位。•据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统计,高度近视眼占低视力门诊患者的20.2%。•根据天津眼科医院低视力门诊统计,40岁以上低视力患者中,因高度近视眼引起者高达39.7%,他们多为知识分子。我国近视眼流行病学特点•近视眼患病率在不同民族有明显差异。亚洲人(日本、中国、朝鲜)较西方人多;欧洲犹太移民较英德等本地人多;黑种人较少。与人种、文化、历史有关。•我国近视眼发生率居世界第二位,以人口计算居世界首位。1995年资料,估计我国近视眼超过3亿人,约占世界近视眼总数的33%,远远高于我国占世界人口总数22%的比例。我国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1973--1993年资料综合)•3-6岁2%,•7-12岁20%,•13-15岁30%,•16-18岁40%,•18岁-50%。近视眼初发年龄有提前趋势•小学生10%29.96%•中学生40%53.43%72.8%•大学生70%77.95%(1996年)(2002年教育部)•民族差异汉族学生患病率最高少数民族18%•城乡差别•学校差别近视眼和近视现象眼的屈光状态•正视眼•屈光不正:远视眼近视眼散光眼•在生长发育中,屈光系统也在变化。儿童屈光状态以远视眼为主,随年龄增长,正视化,近视化,是不可逆过程。近视眼•在调节休止情况下,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种屈光不正是近视眼。•近视眼主要症状是远视力低常,要看清远方物体,须将物体移近,或戴近视镜(凹透镜)。近视眼的类型•轴性近视眼,弯曲性近视眼,指数性近视眼•轻度近视眼,中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单纯性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假性近视不是近视眼。•假性近视是指由于异常视觉负荷等因素引起眼调节紧张或痉挛,而表现为一时性的近视现象。•近视现象:远视力低常,近视力正常的一种现象。视力和屈光关系密切,但不是同一概念。•通过松弛调节的方法,可以诊断和治疗这种功能性失调。•假性近视并不像人们说的那麽多。真假近视定义与分类标准1985年中华眼科学会屈光学组在使用睫状肌麻痹剂阿托品条件下,屈光检查,有三种情况:•近视现象消失,呈现正视或远视—假性近视。•近视屈光度不降低(<0.5D)—真性近视。•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0.5D),但仍有近视—混合性近视。•真性近视是静态的屈光不正—近视眼。•假性近视是在正视眼、轻度远视眼基础上,在看远时仍有调节参与,形成的近视现象。•混合性近视是在轻度近视眼基础上,有调节参与,其近视度表现为真性近视与调节度数之和。•真、假近视分类有实际意义:假性近视经治疗可能恢复正常视力;真性近视目前不能用药物等降低近视度数;混合性近视经治疗可能降低近视度数,但不可能恢复正视。•分类的负面影响:概念混乱,增加不必要思想负担;治疗和市场混乱,大量投入。•国内多位作者按上述标准调查结果综合:假性近视占8%;真性近视占40%;两者兼有的混合性近视占52%。远、近视力与屈光不正•远视力=1.0,近视力=1.0正视眼,轻度远视眼,无碍视力的眼病。•远视力1.0,近视力=1.0近视眼,假性近视,药物作用,早期白内障,糖尿病。•远视力=1.0,近视力1.0老人正视眼,青少年中度远视和中年轻度远视,抗胆碱药物,球后肿瘤或轻度视网膜水肿。•远视力1.0,近视力1.0青少年高度远视和中年中度远视,轻度远视加老视,病理性近视眼,散光眼,其他眼病(弱视、球后视神经炎、视路疾病、全身病引起眼部合并症),伪视力。疑是近视眼怎么办•首先明确诊断。对于青少年,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眼科,进行系统眼部检查。然后选择适当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不同处理方法。近视眼的发病原因近视眼发病原因内因和外因的复合作用•内因:遗传因素种系延续•外因:环境因素适应环境任何生物的生存和进化,都受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支配。从长远观点看,环境决定变异方向,遗传也受环境影响。遗传因素•在眼球结构与生长发育中,及最终形成的屈光状态,遗传是重要因素。眼球各部分(角膜、前房深度、晶状体、眼轴长度)有不同遗传性,决定原发性近视眼遗传特性的主要成分是眼轴长度。•在亲子关系(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中,遗传因素对近视眼形成的影响得到证实。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眼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也有部分可能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胡诞宁1980调查分析了61个家庭,表现为:•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眼,子代可能100%为高度近视眼;但受环境影响,不一定都表现为高度近视。•双亲之一为高度近视眼,如另一方为纯合子,子代携带基因;如另一方为杂合子,预期子代50%患病。•双亲均为杂合子,子代应有25%患病,50%携带基因。单纯近视中、低度近视眼既服从遗传规律,又受环境影响。•为多因子遗传。由家族聚集现象,种族患病率,双生子研究证实。多因子中,以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影响最大。•遗传与环境因素的比重遗传指数为61%(50.5)。胡诞宁(1979,上海,82对双生子调查):同卵双生子近视一致率为81.6%,异卵双生子为57.6%,同卵双生子屈光度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说明遗传在近视眼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遗传与环境对近视眼发生所起作用各半。环境因素多年来人们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近视眼形成机制,证实近视眼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改变幼小动物的视觉环境,造成形觉剥夺、散焦作用、空间限制等,均可形成近视眼。眼睑缝合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Wiesel1977序号手术年龄持续时间两眼屈光度差眼轴2刚出生6周-2.75D1.08944天12月-9.50D1.10152周18月-13.50D1.2088成年17月0---将恒河猴单眼眼睑缝合,眼前形成半透明遮盖膜,明处喂养。5号猴缝合眼形成-13.50D近视眼,眼轴增长20%;而8号猴已成年,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均无变化。1979年将喂养条件改为全黑,结果不发生近视眼。*实验要点及临床提示:形觉剥夺,生长发育期形觉剥夺动物实验朱小松1992实验动物:雏鸡实验方法:分组实验组10只,单眼眼睑缝合;对照组11只喂养条件室内,昼(自然光加日光灯)夜(全黑)各12h6w后测屈光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屈光度实验组平均-22.78D,范围-6----34D,对照组双眼均为轻度远视P0.001;眼轴实验组缝合眼球明显膨大,眼球前后、垂直、水平各径伸长,主要是玻璃体腔伸长,导致轴性近视眼形成。实验还观察到,实验近视眼与对照组巩膜软骨层变化差别发生在眼球后半部,特别是赤道部。证实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生物反应发生在眼球局部,主要是通过视网膜来调控巩膜的生长。郭少山(1994)继续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对眼睑缝合的雏鸡,用多巴胺受体激活剂阿扑吗啡(apomorphine)结膜下注射,有效地抑制了眼轴增长和实验性近视的发生。说明视网膜神经递质对近视眼形成的调控作用。这些动物实验研究,为未来通过药物防治近视眼提供了新的途径。•临床上,形觉剥夺见于先天性白内障、重度上睑下垂、晶体后纤维增生等。张振平.儿童期白内障形觉剥夺与轴性近视的探讨.1994报告19例28眼儿童期白内障,形觉剥夺持续10余年单眼10例,眼轴长度较健眼平均长3.7mm(2---6mm);双眼9例,眼轴长度平均为26.9mm(25.5---29mm)•生活中,小儿明显的屈光不正未行矫正、在昏暗的光线下读写、在摇晃的车船中阅读等,也是广义的形觉剥夺。散焦作用defocus•由于眼对光线集散的适应,进入眼内光线
本文标题:青少年视力保护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1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