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林毅夫目录1.个人简历2.国内外荣誉3.主要作品4.传奇经历5.林毅夫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个人简历一、教育背景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8年,在台湾政治大学获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经济系博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获博士后学位。二、工作简历1987年至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至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2008年5月,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6月至今,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三、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有利于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国内外荣誉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2007年10月31日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成为登上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吴玉章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7年;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学术成果主要作品《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与林老师对话-论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传奇经历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林毅夫据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林毅夫自小牢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一个人如果有能为十亿人谋福祉的能力,就应该毅然投身到这样的事业中去。因此林毅夫后来从台湾毅然泅过海峡,投奔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父亲和自己的一个梦想。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马山连是全师最重要的一个连,不但全连官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装备福利都是全师最好的。因为这个连的位置正在马山,是全金门距大陆最近的据点,退潮时离对岸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军民的活动,所以多年来都是金门防务部接待外宾眺望的明星据点。林毅夫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屏障,硬是生生地将两岸人民骨肉分离,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人为的分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金门马山连长神秘“失踪”林毅夫身材高大健壮,平素爱打篮球,且技术超群。按照当时盛传的说法,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水“叛逃”对岸;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林毅夫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为防“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对于林毅夫的“弃暗投明”,当初许多人并不了解。林毅夫最初想上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可是,校方以其“来历不明”将之拒之门外。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即在同学中脱颖而出。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一天,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林毅夫自然欣喜若狂。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他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林毅夫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4年,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并出任主任一职。CCER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北大优良学术传统,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己任,以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为目标,不懈致力于科研发展、教学革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林毅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从1994年成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后,国内主要政策的制定与讨论我们都参与了,包括电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农村发展、社保体系、农民工、粮食问题,等等。由于研究中心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独树一帜,一直都是比较受重视的声音,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成为改革的主要内涵。”鉴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独到研究和见解,以及他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著名学者预言,他将是我国最有可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小组成员郭林郭丹丹张倩倩邱亚楠孙舒婷马文婷
本文标题:林毅夫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5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