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2012)
第三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用途条件下,土地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的特性。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地生产力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或者是在克服了某些限制因素后,土地生产水平可能提高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它对农、林、牧、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强度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弄清每一评价单元对农、林、牧、渔等利用等型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限制因素和限制强度,为定位、定量、定时安排各项用地,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绘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类型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评价的目标和内容的广度可分为土地适宜性单项评价和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土地适宜性单项评价也叫单目标评价,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目标或某种作物、林木、畜牧而进行的用地评价。如以种柑桔为目的的土地评价,为指导小麦或水稻生产的耕地评价,为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荒地、荒山、荒滩的评价,为整治不良土壤改良评价等。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又叫多目标土地评价,它是根据农、林、牧各业生产的综合要求进行的土地评价。如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体系,就是从发展农、林、牧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土地对农、林、牧达到的适宜性和主要改造措施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土地适宜性单项评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在总体上确定了最佳土地利用方式,指出了其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的强度,为土地单项评价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在土地综合评价基础上的深入,进一步确定了农、林、渔各业中某一具体目标的最佳利用方式。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针对各国各地评价系统不统一,不便于国际学术交流的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在1972年瓦格宁根专家会议上提出了《土地评价纲要》系统,又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级系统,该系统已成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性指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梁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一、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产生背景农民:从很早起就已考虑在他们的土地上最好种植什么作物。拓荒者:要寻找适合于种植他们所希望栽植的那些作物的土地。当今规划时代:已经认识到灌溉农业有专门的土地需求,要求评价时直接针对着这种利用;也认识到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分等,而不顾及利用种类。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巳暴露出土地潜力分类的缺点。针对各国各地评价系统不统一,不便于国际学术交流的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在1972年瓦格宁根专家会议上提出了《土地评价纲要》系统,又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级系统,该系统已成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性指南,不能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案使用,具体评价方案可依据《纲要》拟定出来,如:《灌溉农业土地评价和土地分类纲要》、《雨耕农业土地评价纲要》等。二、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类系统的结构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和单元。按所考虑的每一种土地利用种类,对调查区内的每一土地制图单元分别进行这些适宜性等级的评价,并对同一等级分别进行定性、定量或经济土地评级,以及目前或潜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分类中:首先分为适宜纲和不适宜纲;然后根据适宜性的程度在适宜纲内划分适宜级;不适宜纲划分暂时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两级;其次在适宜级内根据限制性的种类划分适宜性亚级;最后根据土地的生产特征和管理要求,按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划分土地适宜性单元。各级的具体涵义分别是:(一)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纲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种类。土地适宜性纲分为适宜纲、不适宜纲和有条件适宜纲。1.适宜纲(S)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值得投资,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2.不适宜纲(N)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长期利用。不适宜可能有许多原因:可能在技术上不可行,如在裸岩上耕作;或者可能引起严重土地退化,如在陡坡地上耕作。但往往经济原因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的效益小,得不偿失。3.有条件适宜纲(Sc)表示有些小面积土地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条件下,可能不适宜某种用途,但由于经营管理情况的某些变化(如改变了经营方针,提供了某些必要投资,选择的作物改变,土地改良等),又可以成为适宜的。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含糊不清,除了迫不得已,一般尽量避免使用有条件适宜这一类别。(二)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级反映了纲内适宜性的程度。土地适宜性级可分为:非常适宜级,中等适宜级,勉强适宜级。1.非常适宜级(S1):指土地可长期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致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2.中等适宜级(S2):指土地有限制性,当长期用于规定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的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益。3.勉强适宜级(S3):指严重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影响是严重的,因此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增加投入,利用仅勉强合理。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某块土地对于雨耕农业可能评为非常适宜,因为它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价值大大超过农耕所需要的投入费用;但它对林业利用可能只能评为勉强适宜,因为:?它所产生的木材的价值只稍稍超过为获得这些价值所需的费用。由于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易变的,因此不同适宜类之间的界限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对不适宜纲按不适宜持久程度分为:当前不适宜级和永久不适宜级。1)当前不适宜级(N1):指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以克服,在目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由于限制性相当严重,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土地进行有效而持续的利用。2)永久不适宜级(N2):指土地限制性极为严重,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加以任何利用。不适宜级要不要做经济上的定量分析?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做经济上的定量分析,因为它们所指定的用途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合适的。N1的上限正是的下限.适宜纲与不适宜纲的之间的界限;N1和S3之间的界线可以调整吗?N1和S3之间的界线按经济指标确定,并根据相对成本和价格变化加以调整。因此,它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N1和N2之间的界线可以调整吗?永久不适宜的上限(即永久不适宜类与当前不适宜类之间的界限)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S3(三)土地适宜性亚级适宜性亚级反映级内限制性的种类或需改良措施的种类,用英文字母表示限制性类别,附在适宜性级符号之后,如S2e。S1e表示什么?没有这种表示。非常适宜级,又称高度适宜度S1,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级。对中等适宜级S2和勉强适宜级S3均划分适宜性亚级。例如:S2e表示:中等适宜级,侵蚀限制亚级。S2me表示:中等适宜级,有效水分侵蚀限制亚级。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的原则:亚级的数目越少越好;符号中应尽量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够了,如果可能只列出主要符号,如果两种限制因素同样重要就同时列出两者。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按其限制性划分为亚级,但是实际上这种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将其划分为适宜单元。(四)土地适宜性单元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的是亚级内经营管理的细小差别。同一亚级内所有单元在级这一层次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在亚级层次表现为相似的限制性,而在单元之间则存在生产特点或经营条件的细微差别。适宜性单元用联接号与阿拉伯数字表示。一个亚级的单元数不受限制。如:S2e-1表示:?适宜程度中等、侵蚀限制的某块土地。NR表示什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制图中还涉及到某些区域,他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例如在某一区域开展为某一作物的适宜性评价,那么该区域内的乡镇村落建筑区即属于这样的区域。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的地区,评价地区用NR(即无关)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可节省人力、物力、缩短评价时间。三、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了解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的满足程度,因此,就需要知道土地本身的性质;二是使土地利用的目的达到,该用途所要求的基本土地条件;三是要了解土地的性质是否满足一定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就需要将土地的性质与土地的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相比较;四是通过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比较之后,进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见图(下页)。土地用途土地用途要求比配相应土地质量土地评价单元生态土地用途要求管理土地用途要求自然保护要求土地生态条件状况土地管理条件状况自然保护状况···土地生态适宜性······土地管理适宜性······土地保护适宜性···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相对用途要求的评价单元质量综合土地对作物生态、管理、自然保护等的适宜性判断土地对土地利用的总体适宜性农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比配程序从纵横两个角度看表格,你能读出什么?i有效土层厚度《纲要》工作方法和步骤第一阶段:确定评价的具体目标,搜集和分析现有资料,并在确定基本概念和假设之后制定调查计划。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多种多样,如:增加谷类生产,发展畜牧业等;更广泛的目标:如安置移民,为规划进行的土地质量调查等。资料与假设:利用资料的限度(例如只是利用了某张图上所示的土壤状况);人口状况(继续增长或下降);投入状况(保持现状还是增加);土地改良(改良的范围和性质)。背景分析:地理位置、交通(与市场和物料供应有关)所属气候区域、地势人口、生活水准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计划包括: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适于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适宜性评价的类别(定性、定量评价;当前、潜在适宜等);工作阶段划分等。第二阶段:开展野外工作阶段。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开展土壤、地形和气候等要素的基础调查。土地利用研究:分析对土地的各种可能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分析对土地的各种可能利用类型,与此同时要开展土壤、地形和气候等要素的基础调查。这是适宜仕评价的一条基本原则。同时开展(一)土地资源调查:开展基础的自然资源调查,得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的图件和其他类型的资源资料。可包括土地系统或土壤--地形图、气候资料、植被类型或适合于适宜性调查目的的其他制图单元。对于每一个这样的土地制图单元,测定用于适宜性评价有关的土地质量和特性。然后再考虑土地改良,这是对现有土地质量加以变更以使其满足该种利用要求的一种方式。资源调查需收集为评价暂时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时可能要用到的信息。也就是所收集的有关信息应与所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相关,即一定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进行发展畜牧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应开展牧场资源调查,并确定其载畜量;与灌溉工程有关的调查,应特别注意土壤的自然特征,现有水量水质,及与灌溉有关的地形条件。土地资源调查具体包括:(评价单元及土地特性、土地质量的确定)1.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可有多种选择,如可选择土地类型制图单元、土地资源类型单元、土壤制图单元、土地资源详查地块、地理网格等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根据土地资源质量均一性、评价的目的、评价完成的期限、评价的精度要求以及评价的工作量大小等具体选择合适的评价单元。2.评价单元的土地特性土地特性是指土地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例如:坡度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20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6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