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归纳的中考文言文复习
初三文言文总复习实词篇【命题透视】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一精神,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①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③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命题透视】【考点梳理】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__坐_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实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距离。日始出时去人近/离开。一狼径去)汤(热水,开水。日中如探汤)郭(外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寻(不久。未果,寻病终。)走(跑。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鄙(边邑,边境。蜀之鄙有二僧。)再(第二次。再而衰,三而竭)向(过去的,以前的。向为身死而不受)池(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但(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曾(乃,竟。曾不若孀妻弱子)谢(道歉。长跪而谢)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控(拉开。将军角弓不得控)委(抛弃,舍弃。~弃。~之于地。)发(打开,开启。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举(推荐,选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征(征兆,迹象。征于色,发于声)或(有人/某时/或者)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与世隔绝之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交通(交错相通。阡陌交通)妻子(妻子和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不要说,不用说。无论魏晋)前途(前面的路程。天明登前途)所以(……的方法,……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会计(聚会商议。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往往(处处,到处。卒中往往语)经纶(筹划治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亲戚畔之)痛恨(痛心和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开张(扩大,不闭塞。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以——为(把……作为。以虫蚁为兽)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明年(今年的下一年,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几何(多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排空(冲向天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是一词多义现象。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初中常见文言一词多义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比(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6)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生产的东西◎处(chù)(1)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3)chǔ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从(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道(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5)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负(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感动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四是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命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例1](2004年福州市)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是马也()②食马者()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剖析]此题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解答此题,分析具体语言环境,对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前提和关键。题①中的“是”当“这”讲;题②中的“食”字是个通假字,同“饲”,是“喂养”的意思;题③中的“策”字属词类活用现象,“策”本为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鞭打(驱使)”题④中的“或”与今义有所不同,在句中当“有时”讲。[例2](2004年河池市)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一男附书至B.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C.会天大雨,道不通会宾客大宴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何间焉[剖析]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中,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项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强力。A项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一男附书至”的“书”是“书信”的意思。B项中“度已失期”的“度”是“估计”的意思;“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是“度越”的意思。D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是“暗中”的意思;“又何间焉”的“间”是“参与”的意思。D项中中的两个“会”均为“恰逢”的意思,故答案为C。[例3](2004年大连市)“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剖析]这道试题很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评价要求。此题的文本材料为课外文言文。解答此题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法”在句中的意义为四个义项的哪一个义项,很显然“效法,仿效”在句中能够讲得通,正确答案应为③。[例4](2002年四川广安)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A.不耻下问(以……为耻)B.尔安敢轻吾射(轻视)C.必先苦其心志(苦恼)D.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剖析]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掌握的程度。一个词是否活用,单看这个词是看不出来的,要分析该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和上下文的关系,在确定该词是哪一类活用后,再用活用后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翻译一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合理,由此鉴别我们对该词活用的判断是否正确。一般地说,一个词如果照它本来的意思在句子中讲不通,就要考虑到它有临时被活用的可能。如C项中的“苦”,照本义来解释,无法使句子连贯通顺,只有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感到苦恼”,上下文意思才连贯通顺,故C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例5](2004年河池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②(卒)固以怪之矣。译文:[剖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文言语句翻译题,也中考语文的必考题。这样的试题是对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考查。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其实在阅卷时,评卷老师也常常是根据关键词语的理解情况判分。①句应译为:“(公子)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去外面(边疆)带兵。”关键词语:以、数谏、上使、外将兵。②句应译为:“(士兵们)本来对这件事已经觉得很奇怪了。”关键词语:固,以,怪,之。[例6](2000年兰州市)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本文标题:归纳的中考文言文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6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