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本篇是针对万丹国小校园中
77伍、器物篇本篇是針對萬丹國小校園中,所展示的早期器物來做介紹。這當中包含了古代的農具和一般的生活用具,每一種器物,僅能根據筆者所知道的來做介紹,如有介紹不周的,煩請各位老師在教學當中自行加以補充。而每一種器物的名稱,由於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稱呼,假如筆者所寫的名稱和各位所知道的講法不一樣,也請各位老師自行斟酌採用。一、榖耙:稻穀在收成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把榖粒曬乾,這樣在存放的時候才不會發霉或發芽。因此,早期農村裡的院子、廣場甚至馬路上,到了收穫季節時,就成了農人曬稻榖的場所。在曬稻榖的時候,必須把榖粒盡量分散開來,才能讓它們都曬到陽光,但即使如此,還是會有一些在下層曬不到太陽,這時候就必須用到「榖耙」了。榖耙這種用具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耙榖的。使用的時候兩手握著長柄將榖粒翻耙,這樣一來,在下層的稻榖也有機會露在外面,也能夠曬到陽光,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再重新翻耙,輪流讓稻榖曬到太陽。像這樣幾天過後,就可以把稻穀完全曬乾了!二、風鼓:這種農具有個圓圓的肚子,圓圓的肚子看起來像一面鼓,鼓裡面有一片一片的扇葉可以轉動而產生風。因為它的肚子像一面鼓而且可以起風,所以它的名稱叫做「風鼓」。在稻穀曬乾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篩選的工作。在收割稻榖的時候,雖然已經經過了處理,但是一袋一袋的稻榖當中,還是會夾帶著稻子的莖葉,此外,還有像空殼的稻榖和果實不夠飽滿的榖粒,這些都是要一併地來加以篩選。風鼓的上端有一個漏斗狀的開口,可以將曬乾的稻榖從上端的開口倒下去,而另外一個人就要同時搖動扇葉的把手,搖動時所產生的風,就可以做篩選的工作。飽滿的榖粒因為最重,它們會直直落下,從正下方的開口掉出來;而不夠飽滿的榖粒因為較輕,它們會被吹得稍遠而從另一個開口掉出來;至於那些稻子的莖葉和空殼的稻穀因為很輕,被風一吹,大多會從風鼓側面的開口飛出去。為了避免這些雜屑到處亂飛,通常會在開口外面放置一個簡單的屏風(用草編成或是用帆布),以阻擋這些雜屑。最後,將飽滿的榖粒裝進布袋裡面,而將不夠飽滿的稻穀拿去餵雞鴨,另外將稻葉雜屑燒成灰燼後,灑在菜園裡當肥料,這樣篩選稻榖的工作,大致就可以告一個段落了。三、連枷:連枷是用來打豆莢的,它是由一長一短的木頭或竹子連接而成。它們連接的方式,是用一根木條把長短桿子的一端栓起來,而且不能栓緊,因為要讓短的桿子能自由轉動。當田裡的豆子收成時,將一棵棵豆子的植株拿到廣場上去曬,曬乾之後,接著要讓豆子脫離豆莢,這時候就要用到連枷了。使用的時候手持長的桿子向下一揮,這時短的桿子會轉動並擊打在豆莢上面,已經曬乾的豆莢受到外力的擊打會裂開來,而豆子就從豆莢中跑出來。78值得討論的問題是:「為何要使用連枷,而不單獨使用一根桿子來打豆莢?」這道理很簡單,因為單獨使用一根桿子來打,受力的範圍只有桿子一端的一個點而已,但如果使用連枷,則可以讓轉動中的短桿子整個打在豆莢上面,因此,差別在於受力的範圍大小不同。當然,在只有使用一根桿子時,如果蹲在地上打,是可以讓受力的範圍增大,但是蹲久了就會兩腿痠軟,所以還是連枷好用。最後要補充的是:學校裡的展示區,有木製的和竹製的連枷各一支。四、扁擔:此種農具因為外形是扁的,而且是作為挑擔子用的,所以叫做「扁擔」。扁擔的兩端各有一個突起,可以問問學生那是做什麼用的?那個突起物叫做「擋突」,顧名思義就是作為阻擋的突起物,而所謂阻擋,就是當擔子上的繩子掛在扁擔上的時候,可以防止繩子滑落。扁擔通常都是用竹子做的,而且是用老的竹子。製作的時候用老的竹子將它劈成兩半,而其中的一半就可以做成扁擔。由於竹子本身具有彈性,因此在挑擔的時候不容易斷,有時候看人家在挑較重的擔子時,扁擔還會彎曲晃動,顯示竹子做的扁擔很有彈性。五、線車:這是一個形狀大致成梯形的農具,由於底下有輪子可以像車子一樣走動,而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畫線的,所以叫做「線車」。另外,因為可以用它來事先畫好格子,作為插秧時位置依循的規則,所以又叫做「秧格」。此外,更有人將它取了一個正式的名稱,叫做「正條密植器」。老師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自行挑選一個你認為較適合的名稱來使用。有一個很好的問題,可以在教學當中來問學生,那就是:「為了收成時得到最大的收穫量,在插秧的時候,是種密一點比較好呢?還是秧苗之間的距離大一點比較好?」我們如果仔細來想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在同樣大小的田地裡,種的秧苗越多,雖然表面上可以得到最大的收穫,但是因為種得太密,彼此互相爭奪養分,反而會造成秧苗成長不良。而如果秧苗之間距離太大的話,雖然可以讓每一棵長得很好,但是這樣會造成土地的浪費!因此,收穫量要大,種得太密或者距離太大都不行,必須要距離適當才可以。怎樣才是種植稻子秧苗的適當距離呢?先民累積經驗以他們的智慧發明了線車。在水稻插秧之前,用線車從田的這一頭拉到那一頭,就會產生一條條的線,直線畫好之後接著畫橫線,直線和橫線交錯會產生一格一格的線條,就在直線和橫線交會的點上把秧苗種下去。如此一來,每一叢秧苗之間都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剛好就是最適當的距離。因此種在田裡的稻子,平常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排列得非常整齊!六、畚箕:畚箕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農具,它是一種竹製的容器,但是它通常只扮演載運的角色,就是它平常不用來裝東西,只有在人們要把某些東西移到別處去的時候,才會用到它。既然畚箕是一種載運物品的容器,這可以從它的外形看得出來,它是三面包圍起來,只留一面開口在前方,而且左右兩邊是往前斜下。79這種形狀不論是把東西裝進去,或是把裡面的東西倒進別的容器,都是一種很方便的設計,尤其在裝取地面上的東西時,只要一撥,就裝到裡面去了!對此,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發明了這麼好用的東西!畚箕的左右兩端各有一個手提的地方,這種把手一般俗稱叫「耳仔」,因為左右各一好像耳朵一樣,在耳朵的地方可以綁上繩子,然後就可以掛在扁擔上挑著走。因此,談到畚箕常會連帶提到兩樣東西:一個是扁擔,因為剛才提到扁擔是用來挑畚箕的;另一個是鋤頭,因為鋤頭所鋤下來的草或泥土,必須用畚箕來裝運。最後要講的是:畚箕雖然是一個平凡不起眼的東西,但是它在從前的農業時代,卻曾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七、犁:「犁」這個字裡面有個「牛」字,顯示犁和牛必然具有密切關係。沒錯!因為「犁」這種東西,假如沒有牛來拉的話,對犁來講,幾乎可以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平常農夫在犁田的時候,前面都是有牛在拖著犁,然後農夫就在後面一面操縱著犁、一面控制著牛的方向。所以有一句台語的俗話說:「甘願做牛,不驚無犁拖。」可見牛和犁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知道,田裡表面的土壤在耕作幾次之後,肥沃度就會大大地降低,這時如果不休耕的話,可能到時農作物無法收成。而透過經驗累積,後來人們知道,只要把下層的土壤翻上來,而把表面的土壤埋到底下去休養,這樣又可以繼續耕種了。到後來,每一季耕種之前都會先做翻土的工作,這樣讓田裡上下層的土壤輪流休養,就可以讓每一季的耕種持續不斷。據說中國古代在發明深耕的犁之後,從此農作物收成大為增加。當然,講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各位:翻土的工作必須要用到犁,犁在農業上的貢獻,實在功不可沒!八、秤:在早期沒有彈簧秤和磅秤的年代,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就使用一根桿子,中間拉起繩子,然後兩端一邊掛物品一邊掛秤錘,利用槓桿的原理,當兩邊達到平衡時,就可以換算出物品的重量。古代秤子的構造很簡單,除了那根又圓又直的秤桿外,最前端是秤鉤,中間可提的部分是秤繩,後面是秤錘。校園內所展示的秤子有大秤和小秤各一個。小秤是一般菜市場在用的,在筆者小的時候相當常見;而大秤呢?可以問問學生:什麼時候會用到如此巨大的秤?據筆者所知,在秤整袋的稻穀時還有在秤整隻豬的時候,會用到這種大的秤子。如果還知道大秤在其他什麼時候也會用到的話,就由各位老師自行去補充。九、魚簍:古代的魚簍是用竹子編製而成的,仔細去觀察它的每個細節,就會發現編製魚簍需要精巧的技術。其實,早期先民製造了各種竹編的器具,這些都是需要相當功夫的!魚簍有個大大的肚子,然後逐漸往開口的地方縮小,有個蓋子可以把開口的地方蓋起來。魚簍因為有縫隙,所以往水裡一擺,水就自然跑到裡面去。以前的人在釣魚或捉魚的時候,就把魚簍用繩子綁在靠岸邊的水裡,魚放進去之後,就可以在裡面游水。如果是下到水裡去捕魚,就可以把魚簍綁在腰上,隨時可以把捕80到的魚帶著走。假如他們用的是桶子而不是魚簍的話,那桶子裡面必須一直裝著水,而且每到一處就要把桶子提過去,對那種游獵型捕魚的人是很不方便的。十、四齒耙:一講到「耙子」,很多人就會想到西遊記裡豬八戒所使用的法器。耙子大致是一種鬆土的工具,因為學校所擺的耙子具有四支細長的齒,所以筆者就自行把它稱為「四齒耙」。田裡的土壤如果土質太硬的話,農作物會長不好,因此必須先用耙子來鬆土。這種四齒耙除了用來鬆土之外,也有人用它來勾起田裡的雜草,使用時先對準長草的地方,將耙齒壓入土中,然後勾起草根拉出來。此外,還有人把它用來清除牛欄裡的排泄物,使用時先將牛欄裡的牛糞和稻草扒成一堆,然後將四齒耙的耙齒插入糞堆中,再挖起放到畚箕裡。看來,四齒耙的作用還真不少!十一、嬰兒床:早期一般所見到的嬰兒床,大概是竹編或藤編的,同樣也是可以從中看出精巧的手藝!嬰兒床可以用繩子將它的前後兩端吊起來,這樣就變成了搖籃。一般會在旁邊再綁一條繩子,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面拉動繩子、一面讓搖籃搖動。其實,早期的窮苦人家根本沒有所謂的嬰兒床,雖然他們也會裝設一個專門讓嬰兒睡覺的地方,但是那只是一塊布而已!把一塊布的四個角吊起來,兩條繩子綁在前方、另外兩條繩子綁在後方,嬰兒就睡在那塊布當中,這樣也可以用來充當嬰兒床,而且因為是懸空的,所以自然也能同時當作搖籃。十二、甕:「甕」這個字的底下是個「瓦」字,表示它的材質類似瓦片,也是用土燒製而成的。當然,同樣是甕也有所謂的品質差異,不同品質的甕,往往就是由不同的土燒製而成,不過,甕大致上是由陶土那一類的土所燒製的。一般來說,甕是先用土塑造成型,然後再經過烘燒、上釉等過程製作而成的。至於甕的品質好壞,大致就取決於所用的土、所上的釉、上釉的次數及製作的技術等等。早期的農村,一般家庭裡可以看到兩種用土燒製的大型容器,一種是甕、一種是缸。甕的特色是「口小腹大」,因為它主要是拿來醃製和釀製食品用的,譬如像醃菜乾和釀酒、釀醬油的時候,必須要把甕的開口密封起來,所以它的開口要小。也因此,衍生出一個成語叫做「甕中捉鱉」,因為甕的開口小,鱉要從裡面逃出去就很困難,所以從甕裡面捉鱉易如反掌。而如果是缸,它的開口通常都很大,因為它是用來存放東西的,這樣要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或舀出來的時候才方便。筆者印象中,小時候家裡的缸是用來裝水和裝米的。也因此,我們常會聽到「水缸」、「米缸」這樣的名稱。十三、挑籃:這種農具的外形是畚箕的模樣,但是它有長長的提柄,很顯然地,像這樣的長柄是拿來掛在扁擔上用的,再加上筆者小時候,曾經看見農人使用這種農具來挑秧苗,因此,筆者自行將它取名叫做「挑籃」。前面在介紹畚箕的時候,曾經提到在它的左右兩邊,有「耳朵」可以讓人們用手來提。但是像這種挑籃的耳朵實在是太長了,反而不適合提,它的主要81作用是裝上東西之後挑擔用的。如果在為它命名的時候,必須要保留「畚箕」這個名稱的話,可以用「長耳畚箕」這個名字。十四、簸箕:簸箕是一種「揚米去糠」的農具,它是一種扁平、圓形的竹編容器。前面所說揚米去糠的「糠」,指的是穀殼,一般稻穀在去掉榖殼變成米粒之後,米粒當中會混雜榖殼,這時候可以利用簸箕來將兩者分離。將一堆混有榖殼的米粒倒入簸箕裡,然後兩手捧著簸箕往上一揮,由於米粒的重量較重,會直直地掉落在簸箕裡,而榖殼則因重量較輕,如果當時有風的話,就會被吹走,如此就可以把米粒和榖殼分開了。簸箕除了可以揚米去糠之外,像豆類和其他的榖類假如摻有雜屑的時候,也可以用它來將豆類榖類和混入的雜屑分開。筆者小時候就曾經見過我的祖母在使用簸箕,那時候是把豆子曬乾之後倒入簸箕裡面,然後就像前面的做法,把豆子揚起來,接著風把碎屑吹走,而豆子和碎屑自然就分開來了。十五、「沙撩仔」:「沙撩仔」是客語的稱呼,它是一種用來扒沙子的工具。它的外形看起來像鋤頭,但是不能用來鋤土,因為它的鐵片很薄,而且
本文标题:本篇是针对万丹国小校园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