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6《北京的春节》导学案教师版
第三章社会化与家庭本章内容第一节社会化界说第二节家庭概述第三节家庭与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第四节家庭结构变化对社会化的影响少年小翔是三代单传,虽然家境一般,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把他当做“掌中宝”。无论小翔有什么要求,家里都想方设法满足。为了养家,小翔父母拼命工作,平时很少和孩子沟通,更不用说面对面谈心、教育了。2005年10月,刚上初中的小翔要买一部高档手机,父母没有马上同意,小翔便大吵大闹。几天后,小翔伙同其他同学经预谋先后3次抢劫其他未成年人,劫得现金50元、手机5部。小刚迷恋网络游戏,以“学习电脑”为由经常向父母要钱。一开始父母未加留意,后来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追问之下才得知小刚放学后一直去网吧玩游戏,有时还逃课。一气之下,父母对小刚棍棒伺候,还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小刚因没钱玩游戏,竟然伙同他人抢劫一个同龄人。案例第一节社会化界说一、什么是社会化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独特人格,成为社会成员并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1.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3.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再社会化:放弃已习得的价值及行为规范。5.过分社会化: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偏差现象。6.社会化失败:对社会化目标背离的“反社会化”现象。二、社会化的相关概念1.文化2.家庭社会化媒介3.学校4.邻里5.同辈群体6.大众传媒7.职场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家庭概述在血亲基础上建立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具有两重含义:一指“个体小家庭”,其根本特征是“同居共财”;二指“母体大家庭”,是直系血亲大家庭分裂成若干个体小家庭后的总合。一、家庭的定义二、家庭功能及其变迁1.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消费。2.生育功能:生育单位,是种族绵续的保障。3.性生活功能: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4.教育功能: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相互教育。5.抚养与赡养功能: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6.感情交流功能:家庭的精神生活。7.休息与娱乐功能:家庭闲暇时间。思考:家庭功能出现了哪些变化?经济功能中的生产功能削弱性生活功能有削弱的趋势教育功能集中在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已转移到学校。赡养功能向社会转移感情交流功能加强休息与娱乐功能削弱三、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1.核心化:复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核心家庭是指父母与未婚子女住在一起的家庭,中国核心家庭已占64.8%,三代户13%,四代户0.23%,2.少子化:20世纪40年代我国平均每户5.38人,50年代4.33人,1995年3.7人,2000年3.4人。3.成员老龄化:老龄化国家(即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5811万,占人口总数6.96%。4.人际关系松散化:在传统的家庭中主要靠经济纽带,生儿育女纽带来维系,目前家庭已从“生育合作型”向“心理、文化共同体”发展。5.家庭不完整化:单亲家庭、独身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离婚率也呈缓慢上升趋势,到2003年全国总离婚率为1.92‰。资料第三节家庭与社会化的古典研究一、核心家庭成员的“地位及角色”与社会化帕森斯:家庭外在的传统功能(如经济功能)趋于丧失,但养育子女的功能、传递爱情以及使子女形成独立性人格方面的功能却趋于集中。家庭的两个功能是初级社会化和人格稳定化,初级社会化是儿童学习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的过程,家庭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舞台;成年男女的婚姻是一种支持和保护成年人人格健康的一种安排。地位分化:父——夫、母——妻、儿子——兄弟、女儿——姐妹角色分化:从地位的“力量”和“角色作用”的2个维度上看角色作用“工具性”角色“表达性”角色地位力量优位“工具性”优位父―夫“表达性”优位母―妻劣位“工具性”劣位儿子―兄弟“表达性”劣位女儿―姐妹表:核心家庭的角色构造“工具性”角色:搜集外部的信息及材料,使家庭适应外部环境。“表达性”角色:家庭内部的调整,处理成员的紧张“工具性”领袖:惩罚、训育、控制,是最终的裁判者和实行者“表达性”领袖:爱情、悉心照料、温和核心家庭角色构造的社会化功能男性发挥对外的“工具性”作用,以便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女性发挥对内的心理整合作用。这种劳动分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而且也是必要的,家庭依然需要引导决策和任务完成的工具性领袖(男人)和引导情感的表达性领袖(女人)。作为上位者的父母各自发挥统领的作用。儿女根据自身的性别,各自辅助父母统领作用的发挥,同时,通过与父母的同一化,使“工具性”和“表达性”的角色功能内面化。评价: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代,这种理论受到严厉的批评。这在于他把男女之间的劳动分工合理化。但是他担心在一个性别平等的结构中,本来由传统角色完成的功能可能有被忽视的危险。二、家庭成员数与社会化鲍萨蒂(Bossard,J.H)和鲍尔(Boll,E.S):伴随家庭成员数(主要指子女)的增加,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的数量(交流、交往的通道的数量)呈三角级数增加。人际关系的数量=X,成员数=Y,公式为:y-y2X=2父母子父父母母子子子子子家庭成员数的社会化意义尽管是核心家庭,但孩子的数量的增加,与其相对应的是交流、交往的通道变得复杂化。这种通道的增多,意味着成员间的竞争、协调、敌意、反抗等各种各样的意识和态度的形成。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对此还没有实证的研究,但人际关系复杂的家庭,对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能以及忍耐力的养成,无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灵活、巧妙地处理竞争、敌意、反抗等,并且善于与他人协调、协作,这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能力。家庭的结构对于这些能力养成具有重大的关系。独生子女的个性脸谱自私:习惯了独自占有的环境,却缺乏分享的对象,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们索取的机会远远多于付出的机会。当属于自己的东西受到侵占时,孩子总是首先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反抗的方式应对。敏感:由于独自面对世界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们面对众多的不确定性,总带有小心翼翼的敏感,过分注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任性:独生子女的任性似乎无可避免,家长早早就使他习惯于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和迁就的对象。恋物:对物质的迷恋其实来自于孤独感,由于缺乏倾诉的对象,使独生子女们更多地从物质依赖上得到安全感。嫉妒:过于强烈和集中的关爱,使独生子女成长于索取而非贡献的环境,属于自己的关注和利益不愿分享和奉献,也不容许受到挑战。浮躁:缺乏竞争对手和学习对象一直是独生子女成长的最大问题,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不客观,导致了面对环境改变时孩子的浮躁心态。孤独: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生子女们缺乏年龄相近的亲密兄弟姐妹分享内心悲喜,童年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与自己对话、玩耍的经历。三、亲子关系与社会化他依据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把亲子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会形成儿童不同性格。西蒙兹(Symonds,P.M.):拒绝接受支配服从过保护型理想亲子关系残酷型溺爱型忽视(放任)型逃避、焦虑、神经质倔强、暴力幼稚、嫉妒依赖、神经质攻击性不合群自私反抗第四节家庭结构变化对社会化的影响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核心角色缺损、角色功能代行独生子女家庭的人际关系单调;亲子关系的过保护型、溺爱型、期待过剩
本文标题:6《北京的春节》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0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