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书法入门的基础知识(续一)
书法入门的基础知识(续一)书法入门的基础知识笔的由来中国汉文字构字方式中有指事会意之法。就此,我们不妨“望文生意”。如此看“笔”,便觉得很实在,有竹有笔,二者合而为笔。“笔”的古体字又作“筆”,也有指事会意的味道。《说文解字》中解释“聿”:“手之捷巧也”,而解释“聿”:“所以书也”。极像一人手在秉笔书写,所以“聿”加“竹”,即意为手持之器了,十分贴切。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笔早已不是今昔可比的了,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也不是毛、竹、手所可以意尽的。今天的人们,已把笔分成两大类:软笔与硬笔。毛笔中除了羊毫、鸡毫、狼毫、兔毫、兼毫、猪毫、獾毫、鹿毫、甚至虎尾、猩猩毛和人造纤维等等毛头材料的花样翻新外,还分长锋、短锋、小楷、中楷、大楷、序号斗笔、条屏笔、特制大笔等等,如连环画、水粉画所使用的毛笔,抑或中西合壁的自来水笔也算入,极难罗列尽焉。硬笔的种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种类及其功能更是纷繁复杂,其花样也不断翻新。钢笔、圆珠笔、铅笔、蜡笔、粉笔、塑头笔,甚至盲人笔、化学笔、电子笔等等,其功能不一而足。笔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书法艺术的领域和书法艺术表现力。硬笔书法日渐成为与毛笔书法大相径庭的独立的一门艺术,正是书法艺术可喜的发展。笔的产生、发展史,便开始了笔的创造。一般说来,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多么长久,那么,“笔”应该说相应地也有了多长久的历史。据载,远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就开始使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甲骨上进行刻字,这大概算是笔的雏形吧。最早的“墨水”是那些随意觅取的深色水和禽兽的血液。后来,人类发现了金属并用于制造生产生活工具。聪明的古埃及人最早用铜片打成笔尖,缚在可蓄“墨”的木管中,这大概也就是最早的“自来水笔了了”,后来,人们又用鹅毛、鸭毛、鸦毛笔不仅比以往的笔更适宜在柔软的纸上书写,而且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在笔的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英文中,钢笔“pen”就是直接从拉丁文的“pen”借用过来的,而拉丁文的“pen”意为羽毛。工业革命时期起,英国人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笔进行了新的研制,笔的材料、功用和种类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第一支现代自来水笔却是在一八八○年才由美国人发明的。美国人用14K金与铱锇等金属制成合金笔尖,用硬胶制吸墨管和笔身,使钢笔具有耐磨损、书写流利、便于携带等功能。铅笔的发明史大约也可以追溯到远古,一般的说法认为铅笔的祖先在英国,但英语的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的“Pencinus”,这里也可以看出拉丁文的“羽毛”的影子,可见,铅笔的前身也是羽毛等。十六世纪中期,英国的牧羊人从露天的石墨矿捡来石墨,在羊的身上涂写标记,为了防止折断和弄脏手,就用绳子把它包裹起来。十八世纪中期,德国化学家把石墨粉、硫磺、锑、树脂等混合压成型,解决了石墨易断的问题。后不久,法国化学家尼可勒斯奉拿破仑之命研制石墨笔,他在石墨中混入适当的粘土并加焙烤,制出了软硬深浅不同的笔芯。十九世纪初,美国的威廉姆·门罗使用机器在木条上冲槽,然后用两片冲了槽的木板夹紧石墨笔芯,发明了第一支现代观念中的铅笔。据测定的数据标准,现在的一支标准的铅笔可以划出铅线约二十二公里长,至少可以书写四万五千个字,削二十次左右。据说书写铅笔端的橡皮擦的发明者因其专利还成了百万富翁,这自是另一则有趣的轶事了。圆珠笔也是硬笔家族的一个大类,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末由匈牙利人拜罗、格奥尔兄弟发明的。但当时的活塞式笔芯,缺点很多,便又改成依据毛细管浸润原理送油墨的笔芯。后来,美国研制出用重力输送油墨的笔头,这种圆珠笔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据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军击溃匈奴,收复了大片土地。当时秦始皇军纪很严,凡重大军情均限时呈报,延误者都以极刑处置。蒙恬为奏报战争的事非常伤脑筋。因为当时奏章均用刀刻竹简,很费时。一急之下,蒙恬拽过麻做的枪缨捆在竹杆上,蘸墨在绫帛上写了一道奏章。但因为不太好使用,蒙恬用过之后便随手把它仍到石灰坑里。后来,蒙恬又受命修北部长城,由于秦皇防患心切,不断询问工程进展情况,蒙恬手下的秘书几乎天天熬夜赶制竹筒上奏近情。竣工之日,蒙恬报功心切,决定亲书奏折,但刻竹筒太慢,他想到上次扔到石灰坑里的东西,便捞上来再试用,结果发现比上回好用多了,便很快在白绫上写了奏章。以后,蒙恬常用这种笔写奏章,制笔的笔须也改用狼毛,蒙恬就又为此取了名,曰“笔”,意为用毛和竹制成的。其实,依据文史推断,笔的发明创造渊源更为久远,也有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们考证古代先民社会生活的一部极好的活典,其中的《静女》中有“贻我彤管”、“彤管有炜”的句子,有一种解释以为这“彤管”即指笔,诗意为:那漂亮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笔,叫我给她写啊——这当然仅是一说,而且颇有点“似今”的味道的。不过此确据一些专家所释,这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如上讲过的那所谓的“蒙恬造笔”,那是很后的事了。当时尚未会造纸,字是写在竹筒上的,但已渐以用缣帛代竹简,这就对笔有了新的要求。古笔也许包括上面所说过的彤管,笔感较坚硬,一般都有硬芯,谓枣心笔,即笔毛中裹夹硬核,这样较易写在甲骨、竹简上。随着作为“纸”的形式的材料变软变薄,以及书法在笔意上的丰富发展,枣心笔显然需要改进。蒙恬的功绩就在于把枣心笔改造成以兽毫竹管制作的散卓笔,并以不同硬度的兽畜毫做笔蕊和蕊被(即如今天的兼毫笔),使毛笔含墨更为饱满,并且刚柔相济、流转自如。我国毛笔产生发展的这一脉络,已被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出土文物的整理发掘中所证实。一九二七年,我国考古文物工作者在蒙古发现了西汉时代的毛笔;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在长沙两处发现战国时代的毛笔;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发现秦始皇时代的毛笔。较早的毛笔,使用的是本杆,杆端劈开几瓣,将兽毛夹在其中,再用细线扎实,笔头旧损时可随时更换;(即古人所谓的“退笔”)稍后出现了竹杆笔,笔头和笔身连成一体,并有可容全笔的笔套。解放后甘肃发掘的一座东汉墓中还发现了簪笔。这种毛笔合汉尺一尺,为当今的二十三厘米,制笔法如前,只是笔头根缠线处加除了因定漆,笔杆尾部削尖。据考证,秦汉人为携带方便,把笔杆的尾部削尖,簪在发髻或冠上,随时可以使用,所以谓簪笔。山东汉墓中的壁画上所描绘的祭祀人,冠上都簪有笔。在毛笔的发展过程中,笔杆变化并不明显,因为笔杆优劣主要在于圆直与否,所以一般都以竹杆作用场。也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等名贵材料制作笔杆的,但实用性并不强,价格也昂贵,且重量太大,与笔头的比重不适宜以至影响书写。笔的长短变化也不明显。毛笔的关键在于笔头,笔头的变化,不仅是艺术进步的要求,也反映了这一代书风的趣味倾向。从原料来讲,使用兽畜禽毛也是逐渐增加的。总的来说,古人用笔较今人硬朗,多用鼠须、兔毫、鹿毫、狼毫、猪鬃,甚至麝毛、虎仆毛、猩猩毛;也有软笔头的,用鸡毫、羊毫等。此外还有用荆削成的荆笔,白麻束成的麻笔,用竹枝捶成的竹丝笔,用茅草制毫的茅笔。这类笔比较低廉,效果远不及毛制品。明清人字多瘦硬,这与当时的书家几乎弃绝羊毫笔有关。据说钟繇、张芝、王羲之都用鼠须笔;北宋书家米友仁写了一张帖,不满意,就说是因为用了软笔。硬笔弹性较大,这又与古人,准确地说是宋以前的人因无高桌,跪坐悬肘在低案书写有关,其笔不仅要尖齐圆健,还要腰强。鸡毫性软,尚有人用;羊毫笔一直到清嘉以后,由于梁同书等人的提倡才开始盛行的。之后,硬毫笔又渐衰落,至今,用硬毫笔的人就更少了。当然以两种以上的毫制成的软硬兼施的兼毫笔,更受书家们的喜爱。除了原料,以笔头长短。还出现了“长锋”、“中锋”、“短锋”的区别;以笔头的大小粗细又有大、中、小楷分;最小有圭笔,再大,又有以号系列的联笔、屏笔、楂笔、斗笔等等。现在,甚至出现了几尺锋、丈余杆、可书篮球场般大字的超巨型笔,以满足喜标新立异的现代人创造欲。笔有四德:尖、齐、圆、健。明屠龙《考槃余事·笔笺》中道:“笔毫要坚而尖;多而齐,并且色紫;用麻贴衬得法,则毫紧束而且饱圆;选用纯毫,加香狸角水得法,则经久耐用而且健劲。”这里说的是制笔要求,其实也是选笔的道理。选笔时不外就这几个标准。一般说来,先看笔头,肥圆而长,再着笔杆,圆而直;再看笔头与笔杆粘合是否紧密,埋于管内的笔毫是否深,用黄庭坚的话来说“笔长半寸,藏一寸于管中”,这样的笔当然健壮,当然今天的笔入管三分者已算开恩。这三样皆如意了,例可以以少许水润开笔尖,聚拢来看其是否尖,压平来看是否毫齐,使转看是否圆,深压看是否有弹性,测其健。皆如意,即是好笔。用笔究竟以什么毫为好,各人可依自己的喜好和所求风格而定,以惯熟上手为好。在创作阶段,笔意追求的层次较丰富,一般来说多种笔都置备,以随时选用。从笔性来看,硬毫笔易得瘦硬之风,落款用或小字比较适合,写行草条幅较适合,但都不是绝对的。短锋笔适宜写真书,长锋笔适宜写草书,中锋适宜行书。长锋较短锋控墨和宛转难度要大,但一旦惯熟,长锋笔经短锋笔意象要丰富,因为锋长便柔,以柔写刚,才是上善。文房四宝中,笔为首,似乎也只有笔由大家立过传。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因上疏而长期被贬黜,便作《毛颖传》,为毛笔立传。文章构思精巧,韩愈用拟人的手法,抒以了他因文据损的郁愤之情,也讽刺了统治者的“少恩”。这是一篇千年传诵的奇文。自《毛颖传》之后,毛笔又有“毛颖”、“管城子”、“在书君”等别名,可谓雅矣。纸史传颂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没有纸的日子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的痛苦。言不能传,意不能达,文字如没有拐杖的一个瘸子。祖先们只好在兽骨上刻,在笔筒上刻,在兽皮上画,等等,可这无非是杯水车薪。战国时,蒙恬为向秦始皇疾送奏章而“造笔”,以帛代简;古罗马时,凯撒大帝为了统治和征战,在涂有石膏层的木板上刻划战报政令和时事,以示民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报纸”《每日记闻》,并让此持续了五百年之久。当然严格地说来这还只是报纸的雏形罢了。那时候街头的一张布告,就会使人头挤攒,争相阅读。没有纸,信息则在匮乏的一头爆炸。如今,无论你识字与否,谁都不能不与纸打交道,吃喝拉撒样样都离不开纸。姑且不论生活的基本需求,只说信息传递一条,目前我们国内有报刊数千家,出版社五百多家,据统计数字表明:我们这个拥有十一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一年的图书拥有量就达五点六册(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五年出版总印数为66.73亿册和282.75亿印张。这样一个巨大的用纸量,是我国古代上百年消耗的纸量。从纸的种类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也早已由蔡伦纸时候的比较单一的手工制书写纸,发现到今天品种纷繁的、适应多种需要的纸张,规格也是多种多样,单就常用于印刷和适宜硬笔书写的就有考贝纸、凸版纸、新闻纸、画报纸、单面胶版纸、双面胶版纸,双胶凹版纸、米黄书皮纸、白书皮纸、白版纸、涂料纸、树脂封面纸、铜版纸等等;如果走进纸张商店,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绘画纸、蜡光纸、沙纸、宣纸等等,不一而足。同类纸中,还以每张的克重厚薄分有不同品种。没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当今恐怕很少人能通晓纸的家庭现状。尽管如此,“洛阳纸贵”的危机还常常困扰着我们,据资料分析,由于我国纤维原料不足,造纸工业设备和技术落后,长期以来纸张供应都很紧张,国家每年都要进口数十万吨纸浆和纸制品来弥补国内需求的缺口。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前二百多年,我国民间就有人摸索出了用植物纤维造纸的技术。“蜀人以麻、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楮为纸”。(宋苏易简《纸谱》)但这种纸很粗糙,厚薄不均匀,易损。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质量才有了革命性的提高;由于蔡伦纸是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废弃物为原料的,解决了原料不足和成本高的问题,从而使纸的生产得到了推广扩大。蔡伦以后,中国古纸生产遍及各地,品种日益繁多,各代也有不少名纸传世,但造纸方式基本都保持了蔡伦的方式,即以树皮为主,佐以麻头被布等物,捣烂成浆,再用细帘捞渣,去水晾干,然后压平研光;只是原料和其中一些工序稍有差别,或再作二次加工。时至明清,造纸术和纸的加工技术已趋完善,纸的家庭几乎有点“光彩夺目了”。古人好彩纸,这
本文标题:书法入门的基础知识(续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0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