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页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全书载药365种。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3)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代表著作为《脾胃论》(4)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第二页(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2)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3)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4)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和精气神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形神一体观精气一体观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的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讲究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第三页(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包括。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的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等。(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即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变的本质,拟定治则治法。辩证辩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文、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正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病因:即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根据中医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某些病因,如外伤、虫兽咬伤等可直接观察询问病史了解。辨病位:即分析、判别确定疾病只所在部位。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用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因证立法:即依据证候而确立治则治法。证,是辩证的结果,也是论治的依据。只有确定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证,才能针对该证性质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随法选方:即依据治则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处方,是在确定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依据治法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如选用药物疗法,应开出符合治法要求的方剂及其药物组成,并注明剂量、煎煮或制作、服用方法等。据方施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第四页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3、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象思维(1)形象思维(2)意象思维(3)应象思维系统思维(1)整体宏观(2)天人合一变易思维(1)恒动变化(2)动静相召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1、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1)气概念的形成(2)气的哲学概念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2、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物质(2)气是万物的本原(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变化,称气机。气的运动是宇宙产生各种变化的动力。第五页(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归类(1)阴阳概念的形成(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生化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3)阴阳的特性与归类阴阳的特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关联性、阴阳的规定性、阴阳的相对性。其一,阴阳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其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其三,阴阳属性随比较对象而变。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2)阴阳对立(3)阴阳互根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指阴阳的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关系(4)阴阳消长量变过程阴阳互为消长即阳长阴消,阴长阴消或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同消同长(5)阴阳转化质变过程(6)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第六页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母、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协调平衡的基本规律。1、五行的概念与归类形成: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并对五行特性进行归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了爰稼穑”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行”指,运动变化。归类:“木曰曲直”曲,屈也,弯曲;直,伸也,伸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升发、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炎热、光明;上,上升、升腾。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炎热、升腾、光明的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都是基于土之特性的表述。"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从革,指金具有顺从变革、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变革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冷、闭藏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2.五行的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1)归类方法:东方归属于木,南方归属于火,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归属于水,中央归属于土。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生克制化(1)五行相生第七页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制,克制;化,生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逆相生化,又逆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两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附】五行胜复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一行(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应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为胜气;其所不胜,是为复气,又恰好为其所胜之子。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母复仇”。如木行亢盛为土行的胜气,金行旺盛为土行的复气;土为木之所胜,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五行生克异常(1)五行母子相及如临床常见的水不涵木症,即先有肾水(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阴不足;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进而导致肝阳偏亢。又如于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阳不足不能资助肝阳,而致寒凝肝脉证等,皆属母病及子的病变。他脏之间的母病及子病变,以此类推。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既有子脏不足引起母脏亦虚的母子俱虚之证,又有子脏亢盛导致母脏亦盛的母子俱实之证。如心病及肝的病机传变,临床可见由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心肝血虚证;由于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证等。此外,还有子脏亢盛损伤母脏,导致子盛母衰病变,即第八页所谓‘子盗母气’如肝火亢盛,下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的病变。2.五行相乘相侮(1)相乘指五行中所不胜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机变化。(2)相侮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木火金水四行之间的关系春天的温暖源于冬天,属阴中之阳的少阳;秋天的凉爽源于夏天的炎热,属阳中之阴的少阴。第二章藏象1.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孢)“象”,指在外的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较所获得的现象。2.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孢。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存精气;六腑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功能上储存精气与五脏相似。第九页第二节五脏心:“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1.生理特性(1)心主通明(2)心火宜降2.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3.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4系统联系(1)心藏神中医学将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此五者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0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