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2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2011
城市经济学——关于空间的经济理论02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魏成博士weicheng@scut.edu.cn为什么城市会存在比较优势、专业化与贸易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聚集经济和城市规模最佳城市规模大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城市存在的原因是因为空间集中带来经济优势•Economistsdefinetheadvantagesprovidedbyspatialconcentrationinthefollowingway(quotedfromS.Malpezzi):经济学家认为空间集中的优势的定义就是(根据S.Malpezzi):Comparativeadvantagecausestrade.Traderequirescontact.Citieslowertransactionscosts比较利益产生贸易。贸易需要联系方式。城市减少交易成本。–Internalscaleeconomies;concentrationofpeopleinfactoriesandofficesaremoreproductivethanwhenisolated.国内规模经济;人口集中到工厂与办公室比单独的工作更有生产力–Agglomerationeconomies:atthecitylevel,thecomplementaritiesofdifferentspecializedactivitiesincreaseinnovationandincreaseproductivity.集聚经济:在城市的层面,不同的专业活动提高创新力与生产力•Acityoperatesasalargeunifiedlabormarketwherefirmscompeteforworkersandworkerscompeteforjobs.Thespatialproximityofworkerswhohavedifferentspecializedknowledgeprovidesspill-overeffectsandstimulateinnovation.•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劳动力市场,公司可以找工人,工人也可以找工作。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工人因集中在一起于是产生间接影响与发动人们的创新。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为什么城市会存在?因为个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所以需要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劳动的交换导致了工作机会的集中和市场上丰富的消费品和服务。(工作机会和丰富消费品及服务正是城市所供给的)。工作机会集中的三个原因: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scaleeconomies)聚集经济(agglomerativeeconomies)农村地区模式(分散、自给自主的状态)•假设甲村与乙村都生产米和布,如果每个村民的生产能力相同,则交换不会发生。•由于两村在气候、土壤或劳动技巧上有所差异,甲村每小时劳动生产米的能力是乙村的2倍,布的生产能力是乙村的6倍,则甲村较乙村在生产力上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生产一种物品时所需要投入的量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生产这种物品具有绝对优势。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密,两国不会有贸易。但大卫·李嘉图认为,这两个国家仍然有机会会出现贸易,并且可以互相得益。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或城市生产某物品的机会成本最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绝对成本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很容易理解绝对优势与国际贸易存在联系。各国需要通过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人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中国需要进口棕榈油等。绝对优势:贸易带来利益–由于两国各有绝对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获得利益。–两国生产它们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中国专门生产大米,印度专门生产棉花。–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能使两国消费水平超出他们原有资源和生产能力限制。如果考虑运输等成本,贸易利益程度会减少,但仍可能带来互利结果。–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依然发生的原因?(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与贸易•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高于其它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一国即便每种商品生产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它仍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经济间可以依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并增加福利。•一国即使在所有产品上都比其它地区拥有更高的生产率,它仍然需要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一国即便在所有产品上生产率都比较低,也仍有理由参与国际贸易。贸易条件–一个国家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产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决定贸易利益在参与方之间分配。–例如,1担大米交换2担棉花对中国有利,因为用本国土地生产时放弃1担大米只能换来1担棉花。然而,如果贸易条件变成3担棉花交换1担大米,对中国更有利。事实上,这一贸易条件将使贸易创造的全部利益都流向中国。印度不再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但也没有因为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时它通过用3担棉花交换1担大米,与通过减少国内生产3担棉花来获得1担大米,贸易收益与国内生产机会成本正好相等。–相反,当贸易条件变成1担大米交换1担棉花时,贸易利益全部被印度占有。贸易条件•可见贸易虽可能使参与双方都获得利益,然而双方获利多少,则可能因为贸易条件不同而变化。•大米和棉花交换比例在“1比1”与“1比3”之间变化时,中国和印度都将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利益。如果超出上述比例数范围,则会使一方受到损失。互利贸易可能性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范围,超过这一范围,互利条件会被破坏。运输规模经济和贸易城市•运输的规模经济:每公里每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随运输量的增加而下降。•贸易公司出现。•贸易公司的选址决定了城市的出现:港口、路口、交通节点。•人口密度的变化。商贸城市发展的三个条件•有剩余品出现。•比较优势大得足够承担交通成本而让贸易成为可能。•贸易规模经济和中心市场的出现。规模经济•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农村家庭是规模报酬不变。不存在规模经济。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1个劳动力每小时生产1码毛料,而不考虑共生产出多少毛料。同样地,每小时生产出来的小麦也独立于小麦的总产量。–往来时间。地区内的往来交通完全靠步行。规模经济和毛纺厂•工业有规模经济,促进工业城市的发展•规模经济:随着产量的上升,单位产量需要的劳动力在下降。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分工•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不断的重复性劳动中可提高老劳动技巧,节省了转换不同的劳动所需的时间。–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投入具有最小的效率规模,如果将不可分割的投入分为两半,两部分的总产出将小于整体投入的产出。如设备不能有效地缩减以被单个工人使用。•随着产出的增加,工人使用不可分割的投入越来越多,生产力就越来越高。•工业城市发展的两个条件:–农业剩余足够的多;–规模经济相对交通费用足够的大,从而存在贸易的可能。•城市的规模由工厂工人的数量决定,而工厂工人的数量依赖于工厂的总产出。如果工厂能够设法使价格低于更多的家庭生产者,就能够进一步增加产量。因此,工厂的产出随着规模经济的增加(工厂生产价格的下降)和交通费用的下降(降低了工厂生产毛料的净成本)而增加。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集聚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大型工业城市的发展是由于在生产中存在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有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正的外部效应:由于彼此距离接近,使得企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正外部性)–某单个工厂的生产成本随着其他工厂生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地方化经济•如果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量的提高而降低,就出现地方化经济。–同行业–企业群•产生的原因–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溢出•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的投入品需求量不足以满足开发出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共用中间商。–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劳动力市场共享搜索成本:信息成本交通成本共享:存在一个劳动力的池子•知识外溢相互的学习技术的扩散与人口规模有关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生产总量的上升而下降,就出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区别:–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单单某一个行业的规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个行业中的企业。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理与地方化经济一致•①扩大市场规模。企业和人口的集中,彼此形成市场,产生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为工商企业增加了潜在市场,有利于它们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商业、金融、科技、信息机构条件更为优越,适合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②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互为市场,彼此提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产品。不仅生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③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水电供应等各项设施。集中建设、使用和管理这些设施,比各个企业单独进行建设、使用和管理大大节约费用,而且这些公共设施又为企业和居民所共享,使它们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④企业的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既使企业能够得到它们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同时各类人员也容易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专长,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⑤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达到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广泛协作,推广技术,开展竞争,从而刺激企业改进生产、开发产品、提高质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化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的,不是集中的规模愈大愈好。当企业和居民过分集中,即城市规模过大时,同样会产生和扩大外在的不经济,明显地增加生产和流通费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最终导致聚集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所以,城市企业和居民聚集存在一个合理的“度”,也就是需要一个最佳的城市规模。集聚经济与城市规模•聚集经济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聚集经济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1750年世界经济就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经济地理集中现象,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聚集的“新产业区”,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的新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典型代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不断发展,以产业群为代表的聚集经济已经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80年代末,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现象开始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关注,
本文标题:02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2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1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