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章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案
授课教师李建明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课次编号6授课时间2006授课年级2005级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内容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学时数3教学目的介绍人际交往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心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作用二、人际吸引理论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四、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调适复习思考题1.如何提高自己的交往技能?2.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教参考文材献1、张小远,《心理健康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汤明等,《心理素质超人一等》,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3、[美]史蒂文·达克,《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教研室意见南方医科大学教案用纸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媒体选择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中学毕业,通过高考,青年人怀着一个憧憬的心,告别了父母兄弟姐妹,告别了朋友,来到了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此时,每一位大学新生都有着与他人广泛交往的强烈需要。新同学渴望老同学的接纳、尊重和理解;希望得到的爱护和信任;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人际关系网上就象一个活跃的化学分子,在寻找自己的同类。通过交往,结交朋友,心医学.全在线理上重新有所依靠。这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成为校园生活的主题之一。因为人际交往以及交往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适应,而且影响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孤独和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根据社会交往的规律,总结出的关于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下面主要介绍社会交换理论和人际关系PAC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是采用了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交往过程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它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是如何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而持续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莱维特。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实际上类似于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声望、爱慕、服务等精神商品的交换。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给予他人的东西对自己说来是损失,从他人得到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受益。人们的行为都是以受益最大而损失最小为方向的。得到的益处、奖赏越多其相应的行为越会重新表现。人际关系就是个体或集体彼此寻求满足的需要状态。因此,人们能否相互吸引,人际关系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两个人、两个团体相处,双方都感到收益(包括认同、赞赏、尊重、信任、物质等)大于或等于支出,关系则得以维持;若一方认为得不偿失,则吸引减小,关系逐渐淡化乃至中止。霍曼斯还用这种社会交换规律解释人的援助行为。他认为:援助也是期待将来得到社会承认和赞许的手段性行为,如果没有某种更大的利益,援助就不会产生。即使是不期待外在受益的援助,人们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满足了自尊的需要,这本身也是受益。社会交换理论的另一个代表者吉尔德纳还提出一种互惠性的规范,即应该援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更不应该给对方造成损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恩必报”、“以德报德”的意思。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行为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我们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解释人际吸引的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社会交换理论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具有经济学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因而,不适用于解释那些大公无私和贪得无厌的人。二、人际分析理论人际交往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柏恩博士于1964年提出的。交往分析也叫做相互作用(互动)分析,这一理论用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角色认知对交往类型的影响。(一)基本内容人际交往分析理论又叫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一是父母自我状态,用英文Parent的第一字母P表示;二是成人自我状态,用Adult的第一字母A表示;三是儿童自我状态,用Child的第一字母C表示。父母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和行为而言。如果一个人对待别人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也就是说,此人处在一种“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独断专横,喜欢统治人、责骂人、训斥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自我状态表现为冷静、达观、理智、客观等。这种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儿童自我状态表现为像孩子一样无主见,任人摆布,爱感情用事,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令人讨厌。这种状态讲起话来总是“我不知道……”,“我猜想……”。交往分析理论认为,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不一致,而成人状态的思考和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个性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二)PAC分析的应用相互作用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成人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和姿态来对待别人,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对方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使双方的交往协调、平衡。国外一些企业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的教育和训练,目的是使受训者了解人际交往中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是出自哪种自我状态的,然后争取消除心理障碍,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例如美国航空公司曾用影片作教材,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的教育。影片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位女售票员接待两位男顾客,为他们安排旅行计划。后面一位女顾客等得不耐烦了,就破口大骂售票员:“你是在售票还是和男人谈情说爱?”,女售票员的反应不是反辱相讥,而是把局面扭转到A-A模式上。售票员说:“对不起,你需要什么?如果你有急事,请和他换一下,我先给你办。”这一说,女顾客心平气和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事情就这样顺利地过去了。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作用大学生由于年龄、性格、气质、阅历等不同,人际交往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大致有:一是积极型。这类学生大都性格开朗,行动积极,对交往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大都热心参与集体活动。二是被动型。这类学生在观念上比较开放,主张积极交往,但在行为上不主动,怕耽误业务学习,多是被动卷入交往。三是沉静型。这类学生多数性格内向、孤僻、少言寡语、不善交往,只保持和少数人交往和接触。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渴求交往。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健康正常的交往如能得到满足,就会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工作、学习起促进作用;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空虚感和烦恼,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很多大学生远离故土和亲人、老朋友,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渴求得到周围同学的关心体贴、爱护、信任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尤其渴望结交朋友。2、希望与异性交往。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成熟时期,希望了解异性,得到异性的理解、尊重和爱慕。正确引导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就会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加深对异性的理解和尊重,使自己更加自尊、自爱、自重,增强用理智控制情绪、情感欲望的能力。3、希望与社会交往,扩大交往面。随着社会开放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学生渴望走出校园,在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中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这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走向社会,开阔视野的原动力之一。但是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对校园的组织纪律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交往观念又出现了新的变化:1、强化了交际的信息和竞争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解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及因循守旧、安步当车等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被代之以信息观念和竞争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是商品的生命,竞争的力度来源于多、新、快、准、全的信息。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竞争观念必然渗透、延伸到校园人际关系之中。因为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一个信息载体。人们只有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才能捕捉、筛选对自己工作、学习与交往有价值的新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贮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变革陈旧的思想观念,改变过时的行为规范,在实践中完善、再造自己,提高与他人竞争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交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已经由“聊天闲谈”,“访友叙旧”,巩固和发展旧的友谊,逐渐向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提高竞争能力等较高的层次发展。2、强化了交际的平等、民主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青年大学生不但要求政治上平等、民主,而且要求交际中平等、民主。大学生交际的平等、民主观念,使交际双方冲破等级观念的羁绊和心理障碍,使交际方式的单向“辐射”转变为双向“交流”,那种“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说话你得听”的交际方式正逐渐为人们所摒弃。3、强化了交际的时效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效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成为行为准则。这种时效观反映到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必然要求提高交际时间的利用率和高效能。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网上交流、电子信件、电话、明信片等沟通形式明显增多,改变了事无巨细非见面在谈的传统习惯;预约、践约的风气逐渐形成,避免了因对方不在或无暇顾及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注意长话短说,开门见山,尽量避免东拉西扯,没完没了的空谈,等等。4、强化了交往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用价值的观点来衡量、审视一切社会活动,也强化了大学生交际的价值观念。过去,大学生交际的主要对象是体现“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亲属、同乡、同事以及好友,并以情感上的交流、心理上的共容为满足,较少考虑交际的价值。现在,从交际的对象、内容、范围以及样式上,出现了注意价值的趋向,追求实惠。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路子”。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观念必然要影响青年学生。现代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人的成功20%在于智力,80%在于他交往的能力。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要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对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学员队的群体凝聚力有重大作用。首先,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凝聚力和学习效率。人际关系是群体内聚力的基础,而内聚力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温暖、安全、愉快,从而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冷漠、排斥、敌意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压抑、焦虑、烦恼的情绪体会,从而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有人统计,不良的情绪使脑力工作者的学习效率降低70%。其次,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个体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人际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具有以下益处:给个体以稳定感和归属感,使个体提高宽容和理解的能力;给个体以学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使个体获得社交的经验;给个体以培养社会洞察力的机会,发展对集体的忠诚心。第三,人际关系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等。第三节增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技巧一、克服人际认知的偏差通俗地讲,人际认知就是对人的认识。人们在交往中彼此的感知、理解、判断往往直接影响对被认知对象的印象和好恶感觉,从而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认知是彼此之间人际关系建立的起点。正确的、全面的、科学的人际认知有利于协调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错误的、片面的、歪曲的人际认知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协调。在人际认知中下面几种现象要特别注意。(一)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就是在人认识人的活动中,最初获得的关于对象的信息,在评价对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言所说,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左右着对人的印象和评价。如某人在初次见面时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别人对他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解释。
本文标题:第六章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1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