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李可染目标明确1.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理清意境与意匠的关系。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3.提高自己艺术鉴赏的能力。(重点)(重点)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李可染在作画一、重点词语1.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惆怅: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大多用来形容很无奈的意思。3.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4.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5.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6.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7.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8.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二、字音字形惆怅真挚暮霭chóuchàngzhìǎi朝朝暮暮浮光掠影渲染zhāolüèxuàn夔门kuí夔2.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3.什么是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加工工程4.为本文划分合适的层次。第一部分(1~4):阐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阅读1~4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的意境的概念?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的意境的概念?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了“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由画山水引出“意境”阐释什么是意境表明山水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同。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分别说明了xxxxx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一问一答,自然过渡。引出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第八段主要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考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思考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思考3:本文在阐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时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你认为这样合适吗?探究①:我认为合适。因为诗与画的意境是相同的,在诗中可以称为风景如画,反映在绘画中可称为诗意,意境能体现作者的兴趣、性格、修养等,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格局。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有着内在审美的相互渗透。简单来说,诗歌的描述是一种抽象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感情流露,这种感情的流露往往与山水画中的意境契合,使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具体化,可以通过山水画直接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山水画是诗歌的映像,而诗歌是山水画内在感情的载体。探究②:我认为不合适。画和诗虽然是融合的关系,但是由于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因此就各具特色,各有限制。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仅是指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以古诗词为例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是不合适的。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的意境赏析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这三首小令都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代表着各自的题目。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作者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本文标题: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1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