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综合管网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工程名称:涪陵滨江路一期综合改造工程设计:校核:审核:审定:图号:Z-02工号:2013Y170日期:2014.1第1页综合管网设计总说明一、设计依据1、建设方与我院签定的合同,建设单位设计委托书;2、涪陵区滨江路一期综合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建设方提供的1:500实测地形图;4、涪陵区滨江路一期综合改造工程地勘资料;5、业主提供的道路选址红线。6、《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关于滨江路一期综合改造工程道路排水设计方案的批复》(2014(73)号涪水务发)7、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99;7)《城市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8)《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7。9)《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2005;二、设计原则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现状地下管网尽量保持不动,以节约造价及缩短工期,做到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碰撞,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a)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b)支管线避让主管线。c)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三、工程概况滨江路一期(长江段)综合改造段起点顺接滨江路一期双向六车道部分,终点与正在施工的长江一桥南桥头改造工程相接,道路整体较为平坦,起伏不大。道路纵坡在现状滨江路一期双向四车道纵坡基础上进行微调,终点段纵坡和设计标高与长江一桥南桥头改造工程中滨江路改造段一致。道路设计起点K0+000与滨江路双第2页向六车道部分顺接,设计管线与现状管线接顺。设计终点与长江一桥南桥头管线接顺。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综合管网工程、电照工程、景观绿化及道路附属设施等。本册为综合管网工程土建部分设计。四、综合管网设计4.1项目综合管网设计范围及内容本次综合管网设计范围内,涉及的管线有:电力、通信(中国电信、联通、移动、有线电视、联信)、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等管线。4.2设计原则(1)所有管道或管廊断面均按远期规模设计。通信采用同走廊的布置方式,便于节约地下空间和管理;电力10KV及其以下的线路、其它各种管线全部下地敷设。(2)本工程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3)市政综合管线的布置应充分利用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敷设,应便于地块支管的接入和维护管理方便,各种管线尽量布置在人行道上。(4)所有管道符合各管道设计的专业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冲突,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5)市政管网在布置上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按下列原则处理: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避让大管径管线。4.3管网设计思路由于本工程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本次设计对道路下的综合管网进行横断面的布置设计,排水管线容量按汇水流域分区结合用地规划通过计算确定,给水、燃气、电力、通信是通过用地类型结合用水、用气、用电和单位用地通信指标估算同时依据现状的容量大小与各个产权单位沟通协调后确定。设计道路周边与现状道路相接(兴涪路、澳海大道、百花路、恒昌路),沿线存在大量市政管网,在结合道路沿线管线物探资料的情况下,本次设计经过现场踏勘,并结合地形图及收集的相关管线资料对综合管线进行了分析。本次设计除保护利用北侧雨水管及南侧设计起点至K1+800污水管外的其他管线均采用拆除还建的形式,但为避免对周边用户产生长时间较大的影响,对燃气给水等管线进行了施工时序和保通设计。4.4电力管线4.4.1电力管线现状及规划1、现状概况设计区范围内有现状供电线路。现状电力沟在扩宽后道路路缘石1.0m车行道下。现状断面为1.3x0.7m,道路改造时对该现状电力沟进行改造。2、供电规划在负荷密集地段设置10kV开闭所。每座开闭所转供容量不大于15000kVA。开闭所进出线方式为二进十二出。负荷超过2000千瓦的用户,由变电站出10kV专线供电,不经开闭所。4.4.2电力管线设计根据规划,并结合用电负荷预测,本次方案设计电力管沟中心线布置在道路北侧人行道下,距离路边石0.8m,电力沟断面为1.2×1.5m电缆沟。电力电缆沟顶第3页面标高原则上与地面标高齐平,在人行道上的电力电缆沟,应根据实际情况预留彩色地砖的安装空间(由业主控制)。在车行道下采用电缆排管方式敷设。电力排管管材均采用Ф160电力护套管,在电缆井内设置Ф75PVC塑料管,就近排入市政雨水井内。在各个路口设置电力排管过街,管孔数与主线管孔数一致,为20孔;并且根据地块开发需要设电力预留排管6孔。4.5通信管线4.5.1通信管线现状依据管道物探资料,现状道路下敷设两条通讯管沟,其一为300X200mm6孔,另一条为200X200mm4孔。现状通讯管敷设在道路北侧服务周边地块。4.5.2通信管线设计沿设计扩宽道路南侧距离路缘石2.0~4.5m人行道下埋设24孔通信管线(电信9孔,联通3孔,军缆1孔,重庆传输局1孔,广电4孔,移动2孔,交通监控1孔,预留3孔)。本工程范围内的通信管线采用混凝土包封的PVC波纹管管孔敷设,在道路路口之间每隔150~200m左右设置过街通讯管孔,预留通信过街管孔为12~18孔。交通监控:为适应交警监控系统的发展。且在道路形成后避免开挖道路。本次设计考虑预埋交警监控线路。以便供完善交警监控系统时穿线需要。交警监控线路孔数为1孔,与通信线路共用同走廊。4.6燃气管线4.6.1燃气管线现状依据管道物探资料,现状燃气管线断面d250。现状燃气管敷设在道路南侧服务周边地块。4.3.2燃气管线设计燃气管采用单侧敷设在道路南侧人行道下,距路边石3.3m,管径为d250,燃气管线过街和穿越涵洞、支挡结构段需设置钢套管和检漏管。4.7给水管线4.7.1给水管线现状依据管道物探资料,现状给水管线断面DN400。现状给水管敷设在道路北侧服务周边地块。4.7.2给水管线设计本次设计按单侧布置给水管道,管道位于北侧人行道下,距路边石2.3m。给水管道容量按现状给水管容量还建,管断面为DN400。4.8排水工程本次排水设计重点应是解决道路和周边开发地块的雨污水排放问题,杜绝因排水管网的不完善而造成雨污水散流,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4.8.1排水体制本工程采用严格的雨污分流制。4.8.2排水现状(1)雨水现状在现状涪陵滨江路下,沿道路两侧建有d300~d1000雨水管,道路拓宽后,道路南侧雨水管位于拓宽道路的快车道下,需要对该段雨水管进行迁改。(2)污水现状在现状涪陵滨江路下,沿道路南侧建有d400~d800污水管及1500X1200矩形污水通道,道路拓宽后,道路南侧K1+800~设计终点污水管位于拓宽道路的路缘石下,需要对该段污水管进行迁改,起点~K1+800段保护利用。第4页4.8.3排水管线断面计算计算公式:Q=VA(V为设计流速,A为流水断面面积)V=(1/n)R2/3i0.5(R为水力半径,i为设计坡度)设计充满度:雨水按满流污水本次设计取0.60流水面粗糙系数:新型塑料管n=0.010,钢筋混凝土管道n=0.014。最大流速按5m/s控制。4.8.4雨水系统4.8.4.1雨水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公式采用:q=2822(1+0.775Lgp)(t+12.8p0.076)0.77(L/s·Ha)·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5年。·设计降雨历时:t=t1+m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折减系数:暗管m=1.0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4.8.4.2道路雨水管道布置布置基本情况:标准路幅为36m,人行道为3.5~10m,雨水管道基本双侧布置于扩建后人行道下,局部由于人行道收窄等原因布置在车行道下,管道中心距道路中心线为12.2~1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设计雨水管断面d300~d2200mm。4.8.5污水系统4.8.5.1管线设计中,污水管的容量以最不利容量考虑,以保证在人口密度增加后不再增加污水走廊,计算标准按人均综合用水量按350L/cap·d计,人口密度按1.5万人/平方公里计算,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5%计算。本区内工业、企业医疗污水由各个单位自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才准排放;生活污水须进行生物无害处理后才能排入本系统。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max=Ks×Qave×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5%(L/Cap.d)Kz:污水总变化系数,设计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内插选取。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14.8.5.2道路污水管道布置布置基本情况:标准路幅为36.0m,人行道为3.5~10m,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南侧人行道下,管道中心距路缘石为2.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污水全线共两处排出口:一是K0+400处由井W-72接入滨江路下游现状污水系统,接口处污水管管径d400mm,管内底标高171.236;二是K0+400处由井W-1接第5页入滨江路下游现状污水系统,接口处污水管管径d800mm,管内底标高172.170。4.8.6排水系统技术措施⑴管材本工程管径d≤800mm污水管道、d≤600mm雨水水管道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600<d≤2200mm雨水管道采用国标II级钢筋砼管。⑵基础及接口双壁波纹管接口形式采用双橡胶圈承插连接,基础采用砂垫层基础;钢筋砼管管道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砼带状基础。⑶检查井、跌水井、雨水口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砌块砌筑,雨水口采用C30砼砌块砌筑,检查井盖、井座、雨水篦采用复合材料(GRP)成品。4.9路灯工程本工程考虑预留道路灯饰及广告灯箱的管道,照明2孔,2孔预留,因此本次设计4孔路灯管线,双侧对称布置。路灯线路孔数均为4孔(含道路灯饰及广告灯箱的灯饰线路)。本次设计道路路灯管线在交叉口处设置过街管连接。路灯用电来源于路灯专用箱变。管网的综合布置详见“综合管网标准横断面图”。4.10管线综合(1)管道竖向设计从地面算起,从上至下管道布置顺序为:电力电缆沟、路灯管线、通信、中压燃气管道、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2)管道建设优先次序为:雨水管、污水管、燃气管、电力电缆沟、通信、各类支管。各类管线过街时应尽量采用净厚度较小的管材,并采取技术措施,减小总构造厚度。(3)管线竖向布置各种管线在交叉时竖向布置上从至下的埋深秩序为(以管道所对应的道路中心标高为±0.00):路灯照明-0.5m、天然气管道(覆土)-1.15m、给水管道(覆土)-1.2m、通信排管(覆土)-1.0m、电力沟(沟底)-1.6m、雨水管道(管顶)-2.0m,污水管道(管顶)-2.5m。综合管网在交叉路口交叉时,为避免碰撞冲突,相应的作竖向标高控制。过街燃气、给水管道、通信排管、电力排管在与其它管道交叉时
本文标题:综合管网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2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