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主讲人:庄岳钗什么是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经络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手足三阴。自肺手太阴经中府起,抵肝足厥阴经期门终。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未小肠。申胱酉肾心包戊,亥焦子胆丑肝同。腧穴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作用1反映病症、协助诊断2接受治疗、防治疾病特定穴:具有特殊治作用。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腰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同身寸常用腧穴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便秘失眠脾胃虚胃肠消化不良胸闷肩颈、腰背酸痛痛经腹痛青春痘感冒喉咙痛鼻炎牙痛常见疾病有什么?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对于腰背部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委中穴放血可以治疗急性腰扭伤。列缺穴(手太阴肺经)定位: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列缺穴可以治疗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等。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疗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此穴调气活血,经期以及孕期忌强烈刺激。失眠取百会,能清脑开窍,宁神定志。取安眠,安眠为经外奇穴,效用如其名。百会、安眠定位百会定位: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安眠定位:翳风和风池连线的中点。感冒感冒又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怎么区别?疏风解表——风池,曲池清热/散寒——大椎,神阙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神阙(肚脐)——固本培元。肩颈、腰背酸痛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肩颈:肩井、风池、列缺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期忌强烈刺激。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脾胃虚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湿则多为脾不运化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滋补三阴。定位:在内踝尖上三寸,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痛经气血不调,血瘀于内。经期不适宜调经,最好于经前一周开始调节。取穴:三阴交、血海、归来。可滋补肝肾,调和气血。三阴交:虽为脾经之穴,但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力,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经前一周期间,可通过艾灸三阴交、归来、血海来调气血。艾灸结束前以灸足三里或者太溪收尾,引导灸艾的温热之气下行。血海归来太溪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或脾肾虚寒所引起,分热秘、气秘和虚秘。支沟配丰隆治热秘支沟配足三里治气秘支沟配气海治虚秘主穴取支沟定位:腕背横纹上三寸。丰隆: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按揉迎香也可治便秘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配合谷可以发散风邪,治疗面部瘙痒。气海:肚脐下两寸。艾灸艾卷灸(1)温和灸: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施灸时,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像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失眠——百会、安眠感冒——风池、大椎、神阙、曲池肩颈、腰背酸痛——肩井、风池、列缺;天宗、委中、手三里脾胃虚——足三里、三阴交痛经——三阴交、血海、归来便秘——支沟、丰隆、足三里、气海;迎香针刺针刺流程1.选针、定位2.消毒3.进针4.寻找针感5.辅助手法6.留针、出针选针、定位现有的针的规格:短针,1.0(2cm);长针,1.5寸(4cm)选针原则:一般腕踝以下取短针,以上取长针(eg:合谷、曲池);肌肉丰满取长针(eg:足三里、印堂)消毒1、针具(非一次性的)2、施术部位:定位,75%酒精,以针刺点为圆心向外绕圈擦拭3、施术者:洗手,75%酒精擦拭指腹、指甲缝进针选择舒适且能暴露穴位的体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中指定好初次进针深度,用腕力迅速使针透皮,进入肌肉层(判断:放手后针立住不倒)重点:透皮时,快狠准寻找针感1、提插法:进针后,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从深层提到浅层,反复(约3-4分)2、捻转法:针体进入一定深度后,拇指、食指持针,中指微抵针体,拇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注意:来回的程度要一样)3、结合使用针感:酸、麻、胀、重(与刺痛做区别)辅助手法作用:主要用于催气,也可用于给予刺激1、循法按经络路线轻揉循按,便于得气。2、弹法轻弹针尾,使针身振动,催气行气补气。3、刮法固定针尾,指甲刮针柄,便于得气传导。留针、出针留针:得气后,(1)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时间。(2)可作间歇行针,以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针刺持续作用,加强疗效。(一般5-10min)出针:一般缓慢捻转提至皮下,静候片刻,然后拔离,同时用棉签压住针刺部位。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1、晕针:精神疲惫、恶心呕吐,面色、唇色苍白(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扶持患者平卧,注意保暖。(2)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3)如未能缓解者,亦可加刺人中,灸百会、足三里,揉按内关等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嘱患者消除紧张,(eg:聊天)放松局部肌肉(eg:循、按、弹等);因单向捻针致滞针者,可以反向将针捻回。3、施针过程要不时地询问和观察患者的情况针刺禁忌1、特殊情况:过饥过饱、过劳、情绪过激不宜针刺。体质瘦弱、气血虚亏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eg:空腹、运动)2、特殊人群: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可刺。孕妇不宜针刺。(eg:经期,三阴交、合谷)3、特殊部位:颈部、躯干部针刺时注意方向与深度,防止伤及脏器及重要组织。(eg:风池、中府)4、其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謝謝
本文标题: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5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