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早雁杜牧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在刺史,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受祖父杜佑的影响,研究古今治乱得失,留意财富兵甲之事,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当时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危机重重,他提出的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僧尼还俗等主张,已经无法实现。他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因此,他的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杜牧诗、赋、古文皆工,诗歌成就成尤高,与李商隐同为晚唐诗坛翘楚,人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最为人称道。有《樊川集》。二、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唐帝国的多事之秋。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乘唐王朝腐败之机,向南骚扰,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散,无家可归。诗人看到南迁的征雁,触景兴怀,故而作此诗。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三、思考与回答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思考与回答——“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起什么作用?——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思考与回答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四、全文赏析“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鸿雁惊飞的原因和受惊的程度。虏是对敌人的蔑称,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虏弦开,写出了箭上弦、刀出鞘的紧张气氛,语意双关,既指胡人挽弓射猎,也指胡人发动军事骚扰边地人民生活。全文赏析“云外惊飞四散哀,承上句而来。胡人剑拔弩张,那些鸿雁遭受到“虏弦”,而惊飞四散、哀鸣。“云外”二字甚有份量,表现“秋半”天高云淡,也准确地把握了雁既不高飞入云,也不平头掠过的习性,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一个惊字,就是上句虏弦开的结果。惊字写出了鸿雁的震恐,也反衬了敌人的嚣张,隐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飞本来有序,队列齐整,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而眼下,则是雁惊飞后四散,零落而成了孤雁,发出声声凄厉的哀鸣,闻之酸楚难堪。那云外惊飞四散哀的鸿雁,不也是边地人民受侵扰后流离失所的情景吗?全文赏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是续写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这两句与“云外惊飞四散哀”相呼应。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已经够孤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氛。全文赏析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阴沉凄凉。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哀惋欲绝,极其细腻感人。通过这些景物、气氛的烘托,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动地表现了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境遇。全文赏析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二句,雁是侯鸟,秋季南迁,春天北归。诗人由征雁的南飞而想到它们的北回:鸿雁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家乡,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在金河的土地上,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是不可能返回故土的呵!这是设想鸿雁有家归不得的深沉感叹,诗人对鸿雁的嘱咐,实际是对逃难同胞的亲切叮咛。全文赏析这里还包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坐视人民的灾难,不能赶走侵略者行为的有力责问。当时并不是没有仁人志士起来挽救这种危急的局面,杜牧就是胸怀报国壮志中的一个。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无家可归,只得客居他乡。全文赏析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二句。潇湘指湖南中部南部一带。据传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不再往南,就在这一带停歇,次年飞回北方。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你们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这也是为逃难中的百姓所作的设想和安慰,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爱抚。五、主旨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诗起句叙事领篇,接下写鸿雁惊飞四散哀的场面,再写诗人。表面写失群的雁,实际上抒发自己对失落的人民的关切。对孤雁哀鸿的抚慰关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富,意境无穷。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六、艺术特色一、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以通俗晓畅的的语言,寄寓了诗人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秋来八月,胡人挽弓射雁,群雁惊慌,四散逃命,哀声连连。那失散的孤雁在明月之夜飞过长安城,俯见城内灯暗影幢,不由发出数声哀鸣。诗人面对南飞的大雁发出慨叹与劝告:射雁的胡骑还在那里,明年春天你们恐怕回不去啊,你们也不要嫌南方不好,就在这里住下来吧,水边有很多菰草,岸边也有很多莓台,尽够你们吃的。在这里,诗人借南飞的大雁来比喻遭受胡人侵扰的北方边地百姓。他们流离失所,不得不南下逃亡,而朝廷又无力保护他们,这就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悲惨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借“雁”这一形象表达出来了。全诗意蕴隐含而又不晦涩,情感深沉而又不直白。艺术特色二、虚实交错的结构。在结构安排上,诗人采用了虚与实相结合的方法,来很好地传情达意。首先,前四句实写大雁遭到射杀时四处惊散,仓皇逃命,悲哀南飞的景象;后四句则为诗人想象之境。由实转虚,前后承接十分自然。其次是以字面的虚来写字里之实,也就是说,全诗写大雁的情状与活动是虚,写人民的苦难才是实;写对大雁的同情与劝慰是虚,写对百姓漂泊无依、无家可回的同情是实。这样以虚写实,虚实交错,增加了诗的意蕴与内涵,也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艺术特色三、通俗晓畅的语言。杜牧的诗有很多美丽或奇崛的句子,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赠别》其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等等。但这首诗却字字平实,句句晓畅,近乎本色。全诗八句五十六个字,前四句用叙述的方式,后四句用一种叹惋的语言出之,通俗明白,读来不费力气。而正是这种本色的语言背后却蕴藏着深沉的情感,所谓“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艺术特色四、忧寄黎民的热肠。全诗所表达的是对饱受异族侵犯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如江河一泻,也非如红日喷薄,而是像一缕林风轻轻拂过,带来的是诗人深沉的、悲切的,而又无可奈何的同情。这种心忧黎元的热肠颇有杜甫的情怀。前四句虽是叙述,但叙述中已见情怀,从“惊”“哀”“孤”“暗”等字可略见一斑。后四句用疑问语气带入,“须知”“岂”表达了对苦难人民的深深关怀,“莫厌”两句则表达了对苦难人民的殷殷宽慰。值得注意的是,全诗在表达这种情感之余,也带着对朝廷的一丝担忧,诗人担忧朝廷无力送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家,这又反过来加深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本文标题:早雁-杜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8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