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学语文(第二版)教学课件——黄美玲主编
大学语文这本书讲什么?上编“阅读欣赏”部分,以年代为线索,精选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30余篇,所选篇目注重典范性,力求文质兼美。每篇作品前均有作者或作品简介,正文后有注释、简析、思考与练习。上编还对中外文学史进行概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其概貌;中编“应用写作”部分,包括应用写作概述、日常文书、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科技文书、新闻文体和申论等九章,章后均有对应的写作训练;下编“口才训练”部分,包括口才概述、朗读朗诵、演讲口才、辩论口才和求职口才等五章,章后均设计各类实用口才的实训演练。上编“阅读欣赏”蒹葭《诗经》本诗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准确、形象,结构上往往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感染力很强。《蒹葭》源出《诗经·秦风》,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首民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jiānjiā):蒹:未秀穗的芦荻。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动词,成。[]伊人:那个人。[]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溯游从之:顺着直流的河水向下游去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萋萋:茂盛的样子。[]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跻(jī):登,上升。[]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涘(sì):水边。[]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思考与练习一、简述本诗所展现的朦胧情趣。二、试述本诗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三、背诵本诗。《老子》三章老子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全书共分81章,其中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它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进行宇宙本体探讨之第一人。他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讲求“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思想目前在世界的影响也日趋广泛,《老子》被译为20多种文字,版本达500多种,仅次于《圣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亦有他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盈:包含。[]和:调和。[]随:依顺。[]恒:永远,恒常。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圣人:这里是指合乎道家最高理想的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圣人。无为:不妄为。[]行不言之教:即不直接通过各种言论方式去督教,而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弗:不。[]居:居功。(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枉:屈。[]洼:低陷之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抱一:守道。式:范式。[]自见:自现,自我表露。[]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夸。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富:富有。[]强行:坚持力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者久:不违背规律的人能够长久。失:丧失,引申为违背。其所:他所凭借的,当指“道”。[]死而不亡:身死而道犹存,类似于今天讲的“人死了精神长存”。简析《老子》一书闪烁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处处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课文所选第二章前半部分谈的是辩证法思想。美与丑,善与不善都是相反相成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互依存的。后半部分谈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第二十二章谈的是老子“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第三十三章谈的是个人修养与设计的问题。知人、胜人十分重要,而自知、自胜更加重要,知己知彼,才是明智,胜己胜人,才能强有力。思考与练习试就第二十二章所谈处世之道,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辩证法思想,对你有何教益?背诵本篇。《论语》五则《论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撰而成,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唐代列入经书,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包括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政治教化、立身处世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耻:以……为耻。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毋意:不主观臆测。毋:同“无”。意:同“臆”,猜测。[]毋必:不绝对武断。[]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唯我是从。3.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与……为友。[]谅:诚信。[]多闻:博闻多识。[]便(pián)辟:善于逢迎谄媚的。[]善柔:巧于柔化,这里指见风使舵。[]便佞(nìng):以言辞取媚者。4.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视思明:看的时候是否看清楚了。[]听思聪:听的时候是否听明白了。[]色思温:脸上的表情是否和蔼可亲。[]貌思恭:容貌是否端庄恭敬。[]言思忠:说话是否诚实可靠。[]事思敬:做事是否谨慎尽职。[]疑思问:遇到疑问是否虚心求教。[]忿思难:发怒的时候是否想到会引起什么后果。[]见得思义:遇到可得的利益是否想到该不该得。5.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贼:指伤害大义,害人害己。[]绞:出言不逊。[]狂:胆大妄为。简析这里所选五则语录,内容涉及人生态度、人格修养、处世交友及学习重要等方面。每一则的语言都较为浅近,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交流之中,为了确保这种交往与交流的和谐和有效,做到如下四点是绝对必要的:放弃一切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想,放弃一切自以为是的主观武断,放弃一切故步自封的主观成见,放弃一切唯我独尊的主观态度。孔子还认为,一个人哪怕已经有了“仁、知、信、直、勇、刚”六大美德,可如果“不好学”,那么也往往会流于“六蔽”,不认真学习,不深入探究,而率性为之,容易走入美德的反面,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录存于西汉成书的《小戴礼记》。大学:大人之学,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偏重训诂文字字音的“小学”相对而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明:彰明,发扬。明德:美德。[]齐:整治。[]致其知:充实其认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否:不对,不行。[]所厚者薄:对应看重的反而轻视。所薄者厚:对应看轻的反而重视。简析先秦儒家一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本文是《大学》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总述大学总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及其关系。它揭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其核心是修身。对“八目”及其关系的阐述,先由大到小,由远而近,由果溯因逆推,再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因及果顺推,环环相扣,正反推论,逻辑严密,语言精简至极,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思考与练习说说你对“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试结合我们今天的现实条件,谈谈道德修养的意义。背诵本篇。国殇屈原本篇选自《楚辞·九歌》。原为战国时期楚地的民间祭歌,经过屈原加工。本诗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故名“国殇”。殇:死在外面,非正常死亡,通常指战死的人。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这些作品爱憎分明,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操:拿着。吴戈:战国时吴国制造的一种特别锋利的戈。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车错毂(gǔ):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帅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象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通“埋”。絷(zhí):绊往。[]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鼓槌。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天时:天意。怼(duì):怨。威灵怒:神明震怒。[]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挟(xié):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第二版)教学课件——黄美玲主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8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