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著名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后面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策》【百家讲坛】读《史记》-荆轲刺秦王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复叙情节1、准备。(1--6)2、诀别。(7--9)3、刺秦。(10--18)(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计见秦王。(10--13)(2)勇刺秦王。(14--17)(3)壮志未酬。(18)(1)简介背景。(1)(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4)配备助手。(6)思考:①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③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从文中寻找根据。荆轲从课文第一部分可以看出,荆轲性情刚烈,勇于献身,但他又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士,他遇事果断,很有谋略,考虑问题也很周到。在第二部分,在秦廷上,秦武阳惊恐,荆轲却镇定自若,从容应对,终于图穷匕见,得到了行刺的机会。荆轲挥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力大,挣断了袖子,起身逃窜。在秦廷上荆轲终因寡不敌众,身被八创,壮烈牺牲。荆轲临危不乱,使行刺有了可能;他一人勇斗秦王群臣,即使献身,毫无畏惧;他的勇气和胆略令人钦佩。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太子丹作者如何在易水送别中营造气氛的?点面结合与“蒙太奇手法”——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啼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试分析作者在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哪些手段?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今日往而不反者请辞决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惶急无以击轲秦王还柱而走说,通“悦”,yuè,高兴以,通“已”,已经陵,凌辱反,通“返”决,通“诀”,诀别振,通“震”,震慑见,通“现”卒,通“猝”,cù,仓促,突然还,通“环”,绕掌握下列红色字体的词微太子言,(假如没有)今行而无信(信物)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今闻购将军之首(悬赏)今太子迟之(以之为迟)终已不顾(回头)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愿举国为内臣(全)轲自知事不就(成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自引而起(伸、挣)进兵北略地函封之前为谢曰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使使以闻大王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群臣怪之箕踞以骂曰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状语,用匣子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名词作状语,向上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仰天太息流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将军岂有意乎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终已不顾古今异义词古义:眼泪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今义:鼻涕左右乃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今异义词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以”)(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省略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倒装句翻译下列句子: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5、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8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