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药理学课件(抗菌药全)
LOGO抗菌药物化学治疗: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2.化疗指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治疗病原体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LD50/ED50或LD5/ED95第一节抗菌药物概述机体病原微生物化疗药物二.机体,药物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抗菌药物概述抗菌药物: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等)、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的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2.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一常用术语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窄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药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抑菌剂: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杀菌剂: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药物称杀菌剂最低杀菌浓度: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发挥作用以后,其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被消除以后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仍然持续一段时间。一常用术语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头孢类影响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氯、红、四环素类影响胞浆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影响RNA合成利福霉素类二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①产生灭活酶:A.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B.合成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②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阻碍药物通过胞浆膜进入菌体内,使药物不能到达靶位③菌体内靶位结构改变:蛋白与药物结合受阻④改变自身代谢途径: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三.细菌的耐药性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①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②加强药政管理③加强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④研发具有抗耐药菌的药物三.细菌的耐药性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①最大的危害是产生耐药性②破坏人体微生态环境:菌群失调等③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A.肝、肾损害,耳毒等B.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渐进性,积累性④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十分严重A.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过半(国外15-30%)B.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80%以上(国外30%)C.销售量前十五位药品中有十种抗菌药物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①严格掌握适应症: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②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菌药③病毒感染不能使用抗菌药物④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⑤严格控制预防用抗菌药的范围。⑥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①联合用药目的:A.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B.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C.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抗菌药物依其作用可分为四类A.Ⅰ类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等B.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C.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D.Ⅳ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③联用结果,仅供参考。A.协同:Ⅰ类+Ⅱ类B.相加:Ⅱ类+Ⅳ类C.无关:Ⅰ类+Ⅳ类D.拮抗:Ⅰ类+Ⅲ类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④单药可控制的感染一般不联合,联合用药适于A.单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B.长期用药而至易产生耐药性的C.抗菌药物不易渗入部位的感染D.为增强疗效而降低不良反应⑤病原菌及敏感情况不明时,先经验,后药敏结果⑥注意配伍禁忌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LOGO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1.青霉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其他β-内酰胺类4.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1.抗菌机制相同:结合PBPs,抑制细胞壁合成①抑制转肽酶的活性,使细菌细胞壁缺损。②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使细菌自溶。③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抗菌药物影响故对人毒性较小。2.化学结构:β-内酰胺环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细菌的耐药性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药物水解(水解机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阻止药物进入靶位(牵制机制)广谱青霉素类;第ⅠⅡ代头孢菌素3.PBPs的改变:PBPs量增加,亲和力降低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葡菌4.细胞壁和外膜通透性下降5.增加药物外排6.细菌缺乏自溶酶:金葡菌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青霉素类抗生素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的青霉素:青霉素V耐酶的青霉素:双氯西林、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广谱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羧苄西林抗G-杆菌的青霉素:美西林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肌注或静滴。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很强,在繁殖期内有高度抗菌活性①大多数G+球菌,如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②G+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等;③G-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等;2.对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放线杆菌等有效3.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不敏感,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等无作用。4.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极易产生耐药性。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球菌感染: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所致感染的首选药2.G+杆菌感染: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的治疗但因青霉素G对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无效,故必须加用抗毒素血清。3.G-球菌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等4.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的治疗。5.放线杆菌病:大剂量,长疗程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药疹、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危及生命急救:一旦发生,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2.赫氏反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时,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表现: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心动过速等。3.局部刺激、高血钾、高血钠等4.青霉素脑病:鞘内注射或大剂量静滴引起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非奈西林特点:耐酸不耐酶,可口服,用于轻、中度感染耐酶青霉素类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特点:耐酸耐酶,可口服,双氯西林作用最强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特点:耐酸可口服,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无效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扩大应用范围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磺磺苄西林特点: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无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广谱抗菌药,对大多数G+,G-菌有效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特点: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第一代头孢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抗菌特点1.对G+菌作用较2、3代强,但对G-菌的作用差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小于第2、3代头孢3.对肾脏有一定毒性4.头孢唑啉是本类药物作用较好的临床应用:1.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口服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丙烯抗菌作用1.对G+菌弱,G-菌较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2.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大于第1代头孢3.肾毒性小于第1代头孢。临床应用1.用于敏感菌致肺炎、菌血症、胆道及尿路感染等2.头孢克洛对流感嗜血杆菌作用强,与氨基苷类合用可治疗该菌引起的脑膜炎3.头孢呋辛可用于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三代头孢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抗菌作用1.G+菌作用第2代,G-菌作用强2.对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最强),厌氧菌有效3.对β-内酰胺稳定性高第1代头孢。4.对肾基本无毒性。临床应用1.用于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2.头孢噻肟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作用强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四代头孢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抗菌作用1.对G+菌、G-菌均有高效。2.对β-内酰胺稳定性高度稳定。3.对肾基本无毒性。临床应用1.作用强,应用广泛2.头孢克定抗铜绿假单胞菌比头孢他啶强4-16倍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六、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1.抗菌谱广,对G+菌,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等),厌氧菌均极有效。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但易受肾去氢肽酶水解灭活,合用其抑制剂—西司他汀,延长其体内作用时间,抵消其肾毒性。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1.与β-内酰胺酶结合,抗菌谱广,但活性低2.抑酶作用,与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有协同作用3.他唑巴坦是第一个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杆菌产生的头孢菌素酶的抑制剂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窄谱,对G-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对G+,厌氧菌耐药。2.耐酶,对β-内酰胺酶稳定3.用于G-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及青霉素严重过敏者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1.抗菌作用与活性与第3代头孢似。2.对厌氧菌有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3.用药后有明显出血,有时致命,维生素K防治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G-作用强,与二代头孢活性相似3.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下呼吸道等感染七、-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1.-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数单独使用2.有些药单用易产生耐药性和严重的不良
本文标题:药理学课件(抗菌药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4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