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徽近代名人简介组员:刘家军1104011005武亚宏1104011015徐俊永1104011014汪方旭1104011004姚奎1104011032韩雪飞1104011040李鸿章(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进士,洋务派领袖。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编练淮军,在他主持下,淮军逐步实现了近代化,先后镇压了太平军、捻军,最后成为清政府国防军主力。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为两江总督,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领袖。自60年代开始,先后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有《李文忠公全集》。丁汝昌•(1836-1895):清庐江人,字雨亭,海军提督。参加淮军后随从刘铭传镇压太平军、捻军,升任参将,1874年李鸿章筹办海军,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买军舰。归国后即统领北洋水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人,铁路工程师。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1909年以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修建滦河大桥,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1912年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任会长。著有《京张工程纪略》及图。詹天佑和他的京张铁路陈独秀•(1880—1942),安庆市怀宁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02年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1915年,主编《青年》杂志(次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受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直接投身爱国运动斗争之中。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20年夏,陈独秀率先在上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党的第一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致使革命惨遭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陈独秀被撤职,1932年10月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获释,1942年病故,有《独秀文存》传世。《新青年》《每周评论》杨振宁•(1922--),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1965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1966年离开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曾资助大批中国学者去美国石溪分校访问、学习,捐助建立各类基金,为中国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并为中国发展献计献策。被授予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湖人,原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黄埔建军到建国以后,真诚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三次到延安,代表国民党同共产党多次和谈并陪同毛主席往返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949年4月,作为首席代表率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同共产党和谈,后留在北平,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建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与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谢谢观赏!!!再见!!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安徽名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5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