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张 (2)..
耕作技术材料一二分别揭示了什么信息?两则材料有何关系?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一:材料四:(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楚世家》材料五: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中国春秋时代社会的变革对文化有何影响?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认识孔子和老子思想价值和影响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应如何评价?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孔子的务实态度;体现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即为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主张:①“仁”(爱人)②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主张是什么?有何意义?意义: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重要源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为政以德,反对暴政,以仁、礼治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途径:“克己复礼”,“正名”﹡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的实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概括材料中孔子的主张。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1、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依据材料说明“仁”和“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是人的内在自觉,“礼”是社会的规范,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材料:前509年,鲁定公即位,鲁国或有转机,孔子回到鲁国….前505年(孔子四十八岁),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发动政变,囚禁季孙氏,迫得他立誓屈服,然后放他;更挟持鲁君,做了鲁国的独裁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果阳虎请孔子出仕,你认为孔子会不会去?说明理由。不会去。因为阳虎以下犯上与孔子推崇的礼不符合。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1)春秋时期。(2)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案例:2014年4月8日,广州二沙岛城管与小贩起冲突,多名城管跟一名小贩,因为一辆电动玩具车发生了肢体冲突,最后都进了医院。试以孔子的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悲剧发生?政府:执法人员以德教化百姓小贩:理解执法人员工作,尽力遵纪守法。孔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①孔子仁和礼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不适应阶级斗争的社会变革需求。②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仁和礼的有利保障。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孔子的学生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中国教育史讲稿》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仁”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还有那些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体现了民本思想。(2)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推动教育发展,了文化的进步,社会发展。(3)孔子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成就和贡献一、最早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二、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三、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主要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反映了什么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材料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陈独秀《复辟与尊孔》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尊孔其实就是复辟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态度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孔子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孔子像于丹讲《论语》武大校园孔子像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孔子在柏林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评价老子思想?“道”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评价:对宇宙本原进行了探讨;本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曰之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应如何评价?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材料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忽视了事物转化的条件,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小国寡民——具有保守性。材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三: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老子代表哪一阶级利益?应如何评价?无为而治——民本思想。愚民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老子》哲学对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尤其对医治一战后德国的精神创伤,起了重大作用。材料说明什么问题?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力十分巨大,可以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依据材料说出老子思想的影响?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内容:•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汉代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材料中反映了作者的什么理想?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材料所示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其思想渊源是什么?“小国寡民”思想,愚民思想。积极消极1、第一次对宇宙本原进行了探讨。2、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对老子思想的评价.“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DA欧美亚报刊上出现一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国《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影响》,法新社新闻网──《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美国《新闻周刊》──《中国一个强悍又脆弱大国的崛起》,新加坡《联合早报》──《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进退失据》……。中国用“和平崛起”来描述自己的未来形象,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①民为贵,君为轻②人性本善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D在一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B
本文标题: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张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7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