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新授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一、官渡之战1、背景: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曹操和袁绍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曹操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2、人才上,招贤纳士,善于用人;3、经济上,注意恢复生产,实行屯田。许攸献策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2、时间:公元200年3、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4、过程:5、结果:曹操胜6、特点:以少胜多7、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交战过程战争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又都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曹操来说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呢?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第四、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你是如何评价曹操?1、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2、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3、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0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胜利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应项国家时间都城建立者A曹魏220洛阳曹丕B蜀汉221成都刘备C吴229建业孙权ABC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2)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的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3)诸葛亮治蜀:七擒孟获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是历史进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都想完成统一大业,因此他们都注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也安定了,所以说是历史的进步。小结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鼎立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建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课堂小结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袁绍曹操官渡之战曹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鼎立练习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曹丕建魏D、孙权称帝D2、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于200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曹丕建魏D、孙权称王A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①都发生在战国时期②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③都和曹操有关④结果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B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B板书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曹操(以少胜多)三、三国鼎立:1、220年曹丕建立魏都城洛阳2、221年刘备建立蜀都成都3、229年孙权建立吴都城建业(南京)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三国鼎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7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