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模板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隋代诗坛的总特征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589——617),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难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文风的改革隋文帝杨坚时出现改革文风的呼声,但最终没有取得什么结果。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遇,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隋书·李谔传》:“开皇四年,(文帝)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隋代作家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代表作家一:薛道衡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刺史,后因忤逆炀帝被杀。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人日思归》、《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昔昔盐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诗经•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显示出艺术上的独创性。刘餗sù《隋唐嘉话》云:“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代表作家二:隋炀帝杨广南北文学的合流,主要表现为北方文人学习南朝文学的手法。诗风随之发生变化,陷于轻艳。题材上也多涉猎南朝诗中常见的闺怨题材,情调、趣味偏于齐梁风格。炀帝杨广继位后,隋文学更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杨广为晋王时,便喜爱招引才学之士,即位之后,这些人也大多成为宫中的文学之臣。其中主要人物,如诸葛颖、虞世基、徐仪等,都是从梁、陈入隋的。他们本来就熟谙绮丽文风,作为文学侍臣,作品大多是“应制”、“奉和”一类,体现出南朝文学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的倾向。比较起来,倒是隋炀帝杨广本人的某些诗篇还有些可观之处。如《无题》: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宋人秦观把《无题》铺陈成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再如《春江花月夜》其一: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第二节初唐诗坛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魏徵《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初唐诗坛概貌一方面是齐梁诗风的延续,诗人沉溺于音律辞藻,风格卑靡浮艳;但也使诗歌艺术形式进一步成熟,促成了律诗的定型。一方面出现了王绩、“四杰”一批拔出流俗,独标异格的诗人,其作品平淡、自然、质朴,有真实情感,充满着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两股文风齐梁文风(沈、宋)反齐梁文风(四杰、陈子昂)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情思格调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1、唐朝开国初年,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杨师道、李百药、虞世南等)诗歌创作,多应制酬唱之作,诗风浮艳华靡,此即“贞观诗风”。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2、上官体(1)上官仪(约608~664),陕州(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进士及第,仕太宗、高宗两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他跻身朝官,出入宫廷,陪伴皇帝庆宴游赏、应诏奉和,变为新贵,是受太宗、高宗优宠的典型宫廷诗人。他的诗现存20首,内容局限于宫廷生活,单调乏味。(2)上官体:唐初宫体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是上官仪。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宫廷诗人,太宗、高宗时人。其诗以绮错婉媚为特色当时许多人争相效仿,称为上官体。现存诗歌二十首,多应诏、奉制之作,内容单调,但他的贡献是,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发展和定型起了促进作用。上官仪对对偶方式的归纳:“六对”和“八对”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诗苑类格》:“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傍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双拟对者,“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如: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所谓八对:一曰正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声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回文对:正反着说都说得通。“天连碧树春滋雨”二、“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武后时期,是初唐文学的变化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诗坛上出现的宫廷诗人,在诗歌的格律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从而使六朝以来就开始萌芽的近体律诗,到这一时期趋于完全成熟与定型。(一)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是武周时的著名宫廷诗人,均以律诗见长,研练诗艺也都有一定工夫。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李峤存诗最多,苏味道与崔融两位文章大手,好诗不多,却以写媚附权幸之文而为史家讥评。杜审言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高宗朝进士,一生仕途不顺,官位不高,身在宫廷时间较短,应制奉和之作较少,写了一些不假雕饰、形象鲜明而颇有生活实感的诗篇。擅长五律,现存43首诗中五律多达28首。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40韵,完全合粘,被许学夷称为“律诗正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四)。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二)沈宋与律诗的定型沈宋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稍后于“四杰”、“四友”的两位著名诗人的并称,主要活动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使律诗定型。沈佺期沈佺期:(656年-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岭南。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宋之问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沈宋的创作二人为同年进士,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是活跃于宫廷的得宠的宫廷诗人。他们的人品都未足为人称道。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内容与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贬谪之前,创作大多以奉和应制为主。遭受贬谪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诗歌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的《独不见》。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韵味接近古体,境界广远。清代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在艺术表现上,能将心情意绪与环境氛围密切结合,手法也较灵活。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诗的成熟之作,被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注:轺(ya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翥(zhu著):飞举。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去国远谪的忧伤与怀土思归的向往,感情真挚,自然流畅。大雁南翔至此而折回,人却无法北返,只能把精魂附在雁翼上。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引出泪下如霰,沾湿北岭的梅花。据说岭南岭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象花残辦飞。此时此际,诗人怎能不“泪尽’在这花开花落的分界岭(暗喻人生的荣辱、兴衰的分界)上呢?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按常情,本应“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诗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因为诗人贬居岭南,音讯久绝,所以虽日夜思念家人,但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家人受牵累而遭遇不幸,从而产生不安、畏怯的心理。沈、宋的贡献沈宋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大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一方面,他们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另一方面,他们又进一步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三)王绩与初唐四杰1、
本文标题: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8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