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经典书做快乐人》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指导中小学生校本经典阅读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的传统,延续书籍文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设立这一节日时曾发出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听取团重庆市委的工作汇报时指出,有些青少年迷恋于上网,消耗了不少时间,而很少读经典,可以引导他们精读一些好书、好文章,不仅有红色经典,还有文学、历史、经济、科学的经典。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一文中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可见,所谓经典,是指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能让阅读者从中领悟到人生道理的不同门类的文化精品和传世之作。打造“书香校园”,营建“书香班级”,指导中小学生校本经典阅读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2.校本经典阅读是践行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抓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里的“读好书”就是要求中小学生阅读经典。同时,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每个学段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要求:小学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通过大量的经典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得到审美乐趣、文化积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3.建立效能评价机制中小学生校本经典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1)经典阅读缺少应有的量和质;(2)课外经典阅读缺乏切实的指导;(3)对广泛、自主、个性化的经典阅读倡导不够。如何激励每位学生自主、持续、高效地阅读经典呢?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效能评价机制。基于以上认识,特提出“中小学生校本经典阅读实践及其效应评价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课题旨在构建适宜新课程标准的、以校为本的经典阅读机制,为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人文素养的形成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题将以新课标为指针,在总课题确定的框架内,创新阅读机制,提升阅读品位,以求探索出既有校本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经典阅读新思路。三、课题研究的设想与操作1.紧扣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学语文之友》杂志(含小学小低版、小学中高版),开辟课题所需要的阅读材料;2.利用《学语文之友》杂志平台,为课题研究成果搭建展示的平台;3.自己制作一个文件夹或文件袋作为“成长记录袋”;4.指导制定一个校本经典阅读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校本经典阅读活动。内容分必读和选读两块,一块由教师根据各学段的阅读要求,筛选名家名篇供学生阅读;另一块由学生自主选择有益的报刊杂志等。5.每读完一份读物(一部小说、一本杂志、一篇文章、一首诗……),及时、认真地填写一张“校本经典阅读记录卡”,并收进校本经典阅读“成长记录袋”。在阅读过程中,自己要做好阅读者、筛选者、评价者、整理者、作者、编辑等多重角色。6.利用语文辅导课,每两周在班级交流、评比一次。数一数谁积累的数量最多,评一评谁阅读的质量最好。7.每月进行一次校本经典阅读过程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填写“校本经典阅读自我评价与反思表”,梳理和小结一个月来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作出下一阶段的阅读改进和调整。8.每学期期末举办一次“班级经典阅读报告会”,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上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读物、收获,作出自我评价与反思。9.“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一是将每个人的校本经典阅读“成长记录袋”在教室展出,供大家学习、交流;展示时,自己做好义务解说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长记录”成果。二是以班为单位,评出优秀的“成长记录袋”在学校展出,以年级为单位评奖。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1.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素质内涵发展。2.把经典阅读纳入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探索“少做题,多读书”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引领教师树立全新的阅读观、阅读教学观。3.培养一批教学水平一流,教研能力突出的语文教师。五、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2.实验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9-10月)1.我校完成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实验方案;2.组织落实与前期调研;3.启动校本经典阅读“成长记录袋”计划;4.给家长的一封信。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4年6月)1.教师设计“校本经典阅读记录卡”“校本经典阅读自我评价与反思表”等有关表格;2.教师为学生筛选、提供校本经典阅读的有关书、刊目录;3.学生按计划开始阅读与积累,教师做好引导和督促工作;4.定期组织“交流·评比”,做好阅读监控和阅读反馈;5.定期进行“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和总结反思;6.做好学生的校本经典阅读调查、统计分析,按阶段比较成效,撰写并上交阶段实验小结。7.通过专家讲座、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校际交流、考察观摩等课题活动,加速实验进程。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1.整理课题研究的直接和间接材料,思辨课题探究的效果;2.验证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形成结题报告。六、实验周期五年(2009年9月-2014年9月)七、预期研究成果1.经验文章、教案设计、结题报告;2.班级经典阅读活动方案及成果;3.有关校本(班级)经典阅读的评价细目表;4.校本经典阅读调查与统计分析表;5.学生的“经典阅读记录卡”及发表的相关习作等。八、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成立“读经典书,做快乐人”阅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九、课题载体及保障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需要强有力的专家和经费作支撑。本课题拥有北京教育科学院、重庆教育研究所、重庆教育学会、西南大学和全市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既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极为丰富的指导阅读学习的经验,为研究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同时,以专业的语文期刊《学语文之友》作为课题的平台、阵地和载体,不仅将给学生和教师量身打造与课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而且《学语文之友》杂志社将组织和协调总课组的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邀请课题学校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经验交流会等。“开展经典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我们认为,开展经典作品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而且,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包括中考试题命题)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本研究课题组试从学生的“经典阅读”入手,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对学生经典阅读状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对如何开展经典阅读进行了积极不懈的探索,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课题的提出当前的教育存在问题: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育错位。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经典阅读。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许多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这些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经典小说名著和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初中生中开展课外经典作品阅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提升良好的文学素养,健全人格的发育。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我校在几年前就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而窄”,开设“自由阅读”课,并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背诵作为考查内容。面对新课标的实施,尤其是新形势下的中考命题改革趋势,考查内容大多侧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外积累,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二、关键词概念的界定1、经典作品: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古典名著和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2、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3、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一)国内大量阅读是一条成熟的历史经验,孔子有“博学”之说,冰心有“多写”之言,古今中外名人没有不是从小多读书的。课外阅读量也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大量阅读还具有极强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初中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广阔渠道。因此,扩大课外阅读量,促进语言的积累,能改善和扩大学生的智力背景,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找到一条限时、大量、高效、低耗的成功之路。(二)国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扩大课外阅读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是解决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手段。他发现,学生课外书读得越多,积累的东西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书籍是学校“精神生活”和“智力生活”的基础。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的现状。2、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读物,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并探索加强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3、教给学生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4、在语言实践中,加强读写结合,包括口述、写作、设计和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研究对象:江山二中初一年级全体学生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阅读量:初一年级开始至第五个学期,平均每学期阅读量超过50万字,阅读总量可达260万字以上。2、性情品德: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3、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摘抄优美词句、片断,能书写读书心得、随感。4、学习态度:学习日渐轻松愉快,乐于学习。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会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六、课题的研究方法: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2、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3、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05、9—2005、12)1、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阅读意义,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2、继续健全学生阅览室和图书室开放制度。3、制订读书计划,制作一份读书报告表。(二)实施阶段:(2005、12—2007、6)1、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比如中学生必读书目(新课标),与课文相关的有关名著、名篇。2、每周安排一堂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练习常用的阅读方法阅读。其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要求每周安排三个小时以上进行课外阅读,达到或超过阅读总量。3、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例如:校级活动:如阅读能力竞赛、读书征文比赛等。班级活动:如一日一诗、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等。学生个人活动:如自编小报、写读书笔记等。4、常规检查。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轮流阅读课外书,并及时组织交流,从
本文标题:读经典书 做快乐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8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