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苏省扬州古城扬州名字的由来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扬州形成的原因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现在的扬州城市形态苏中门户,园林城市。历史上“富甲天下”的扬州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盐城市交界;西与南京市六合区和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总面积663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454.29万人。扬州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和宝应、高邮、江都、仪征4个县(市)。扬州在历史上较大的四次城市形态变化1.西汉中叶2.盛唐到晚唐时期3.清朝的“康干盛世”4.清朝末期到现在一、西汉中叶的变化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汉代时期的广陵城二、唐时期以及以后变化唐代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外水陆交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唐代扬州和大食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唐扬州子城为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官衙府署所在地,所以又称“衙城”或“牙城”。范围包括隋江都宫城和东城的全部,面积约2.8平方公里。把官府行政机关设在城市西北高地上,这种居高临下的布局形式与洛阳城颇为相似。这不仅有利于领导机关的管理和安全,也提高了子城的防御能力,既便于控制罗城,又不妨碍罗城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更能体现封建统治的尊贵和威严。唐时扬州的上、下两重城——罗城和子城罗城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14平方公里,罗城可能有12或13座城门,城内布局如棋盘状,由若干规整的居民区------坊组成。坊外围以道路,没有发现封闭坊墙。扬州罗城扩建于中唐,在此之前,城市承受了“安史之乱”北人南迁的巨大压力,来不及整体规划,沿运河自然形成了一些热闹的商住区,以至于后来出现城外设坊管理的特例。城内河道纵横,人口众多,商业手工业高度发达,不住坊墙有利于经济活动。北宋时期,江岸持续南移,地势平坦宽阔,且国家统一,蜀冈上的古城从此废弃不用。1166年,宋大城全部建成。到1175年,由于金兵入侵,在蜀冈上重新建“宝祐城”,“以备战争需要”。同时在两城之间,筑夹城,疏两濠,形成三城上下呼应的军事城池格局。元后,军事作用减弱,宝祐城逐渐废弃。宋时期的三城三、明清时期变化明1357年,扬州历经征战后十室九空,同样因为城大难守,截元代宋大城城西南角筑城。此地由南北向市河相通,利于居民用水和交通运输,且地势稍高,便于防守。自从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中国的统治中心在北京,而农业经济中心在江浙和两湖两广地区,粮、盐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大多数。因此造成了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割。连接中国政治中心的和经济中心的是两条水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扬州正好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扬州经济凭借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经济的主动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之一。明代,扬州被列为全国16个大城市之一。自从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中国的统治中心在北京,而农业经济中心在江浙和两湖两广地区,粮、盐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大多数。因此造成了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割。连接中国政治中心的和经济中心的是两条水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扬州正好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扬州经济凭借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经济的主动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之一。明代,扬州被列为全国16个大城市之一。由于旧城远离运河,人口的增加,以及大批盐商为了方便盐运都移居到了城外东南的运河沿岸,两淮盐运使也设于此。1555年,倭寇犯扬,为确保商贾安全及税银的征收,在增筑新城。明清时期的扬州城四、清朝末期到现在的变化这部分的变化分为两个部分1.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变化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变化1.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变化1832年(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改革两淮盐法,裁撤根窝,大批盐商破产。壬寅兵警: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镇江,封锁长江,扬州居民大部分逃难,绅商出50万元赎城费,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广州和扬州是这次战争中缴纳赎城费的2个城市)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南京附近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清军的江北大营便屯建于扬州。扬州的主要商业区多子街、左卫街、辕门桥均被抢劫并烧毁。“广陵地当兵火劫余,沧桑变后,人民城郭市肆顿改荆榛,尚非繁盛二、三”。同时,受到战火影响,长江漕运中断,淮盐引地(扬子四岸)尽失。不久1855年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淤塞,为了避开战火,南方的粮盐改道上海经过海运运送到北京。因此上海取代扬州成为中国新的粮盐集散地。原有的扬州钱庄投资资本,在战火影响下,转向上海等比较有安全保障的通商口岸以及租界。扬州的娱乐服务业更加一蹶不振。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以后,部分官员曾经打算重开漕运,无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淤塞严重,无法通航。1908年沪宁铁路和1912年津浦铁路修通,彻底结束了京杭运河的历史使命,也彻底结束了扬州经济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扬州因此而衰败下去,从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沦落为普通的地区性城市。1932年,因两淮盐场重心北倾,甚至两淮盐运使署也北迁海州。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变化1949年2月,解放军占领扬州,并设立扬州市。此后到1952年,扬州曾经是苏北行政公署的首府。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扬州升为地级市。总结通过以上从扬州各方面变迁的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扬州城市的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其处于南北冲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运河的开凿,盐法的改革以及历代君王的重视。近代扬州由于种种原因落伍了。由于扬州是消费型城市,其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工业结构单一,层面单薄,规模小;另外扬州人民由于历史原因缺乏“人自为战”的竞争精神等许多原因,扬州城市近代化步履维艰。现代的扬州在努力发展,立足城市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城市发展的道路。扬州城市现在的发展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是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扬州的穆斯林旅游产品正日渐成为我国穆斯林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扬州市利用名城优势和景观特色,在“古、文、水、绿、秀”上做文章,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旅游“新品、名品、精品”,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高邮湖渔家乐休闲游、仪征生态旅游等民俗观光系列产品,此外,汪氏小苑、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二号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园、市区古运河风光带、隋炀帝陵、玉器厂工艺美术景区、西郊森林公园、仪征登月湖旅游度假区、江都龙川广场等一批旅游新景点也正式对外开放。扬州城市的城市性质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扬州城市先如今的规划和发展扬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历史上曾几度繁华,成为富甲一方的大都会。今天,扬州正再创辉煌,展现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动人魅力。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城市面貌变化得到广泛认同,城市和谐发展进入全新境界。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内涵,彰显古今辉映、水绿相依、精致宁静的城市个性.1.注重特色发展,不比规模,比特色。2.注重可持续发展,古的经典,新的现代。3.注重功能完善,小投入,大成效。4.注重以人为本,要“实力城市”,更要“宜居城市”。谢谢观看!参考文献:《扬州史述》《落日辉煌话扬州》《唐代扬州史考》《述论运河对唐代扬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近年扬州城址的考古收获与研究》《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历代扬州城市平面布局考》《淮左名都扬州史略》
本文标题:唐家盛 扬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0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