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内容中医学及其特点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病因与病机3中医诊断与辨证4中药与方剂学5中医学及其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学科“中医”概念的提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治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此处的中医指的是?整体观念1.人体是统一的整体2.人与大自然、社会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中医学两大特点辨证论治中医学及其特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基础)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古代医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交感中医基础理论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二阴骨恐唾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气血津液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哲学范畴: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即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中: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特性:气不断运动、活力很强二、气的生成(一)来源: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2、水谷精气:脾胃3、自然界的清气:肺(二)生成过程: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气之根。中医基础理论三、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1)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推动,激发和促进作用;(2)推动血的生成和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二)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血液津液的运行具有温暖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三)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肤,抗御外邪的作用,还具有驱邪外出的作用。(四)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津、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运动—气机气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中医基础理论一、血的含义:指循行于脉中,极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血无气不行,气非血不载,故又常气血并称。血的特点:1、血必行于脉中病理:离经之血→出血2、血必须畅行无阻病理:运行迟缓,血淤脉中→淤血二、血的生成:1、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2、肾精化血:精血同源中医基础理论三、血的功能(一)营养和滋润全身1.体现:面色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2.病理: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二)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四、血的运行: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推动和固摄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正常血液循环的必备条件:1、血液充足2、脉管完整而通畅3、全身脏腑功能正常中医基础理论津液的含义:是机体除血液以外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各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如肺津,肾水2、各脏腑组织内的正常分泌物,如涎、涕、唾、肠液3、水液代谢的各种产物,如:尿、汗、水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研究内容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1.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性脏器。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功能似脏,形态象腑2.躯体组织器官:五体、五官九窍中医基础理论名称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西医对脏器的认识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奇恒之腑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受盛与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类脏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多为空腔性器官阴阳阴阳表里里表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中医基础理论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夏气、赤色、苦味心的主要功能一、心主血脉二、心主神志(心藏神)心系统中医基础理论心气全身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一)心主血脉血液中医基础理论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面色舌色脉胸部的感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脉象和缓而有力4.胸部感觉舒畅中医基础理论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二)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中医基础理论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心藏神功能异常中医基础理论(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二)心在志为喜(三)心开窍于舌(四)心在液为汗三、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四、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中医基础理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①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②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泌--分泌别--分别中医基础理论肺为相傅之官,五行属金,与自然界之秋收、燥气、白色、辛味相应肺的主体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二、肺主宣发肃降三、肺主通调水道四、肺朝百脉主治节肺系统中医基础理论肺分为两叶,在五脏六腑中所居的位置最高覆盖着其他脏腑,故有“华盖”之称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宣降气的生成(宗气)清气+水谷精微(一)肺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为气之主”中医基础理论肺气肃降宣发1.排出体内的浊气2.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3.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4.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到全身1.吸入自然界清气2.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3.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二)肺主宣发肃降宣布、发散(向上向外)清肃、下降(向下向内)▲以肃降为主中医基础理论(三)肺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在人体中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发肃降水谷津液外达皮毛向上:呼气向外:汗肺尿脾宣发肃降胃脾肾(膀胱)中医基础理论(四)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百脉朝会于肺,即全身的血液,都经由经脉上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助心行血寸口脉朝:上奉、会聚;治节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理调节中医基础理论(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二)肺开窍于鼻(三)肺在志为悲(四)肺在液为涕二、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脾五行属土外与长夏之气、黄色、甘味相应脾为仓廪之官脾的主要功能一、脾主运化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脾系统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一)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化运水谷精微气血饮食物脾(胃)全身消化吸收转运输送心肺中医基础理论脾主运化脾气健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机体营养充足,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脾失健运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纳呆、食后腹胀,便溏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无食欲全身气血不足--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营养障碍食欲正常,全身营养状况良好面色润泽,形体健壮日久中医基础理论运化水液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肺肾、膀胱脾主运化水液尿气化宣发汗中医基础理论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二)脾主升清升--上升、输布清--水谷精微脾主升清--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趋向☆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以升为健中医基础理论(三)脾主统血统--统摄、控制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脾主统血的实质--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气摄血)中医基础理论肌衄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血液循行于血脉之内而不致外溢脾气虚衰,气血不足,气不摄血--脾不统血血液溢出脉外--出血证中医基础理论(一)开窍于口(二)在体合肌肉,主四肢(三)其华在唇(四)在志为思(五)在液为涎二、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脾与胃相表里胃位于中焦,膈肌的下方,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其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中部为中脘,即胃体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中医基础理论1.主受纳,腐熟水谷“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2.主通降,以降为和“脾升胃降”胃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肝为将军之官肝的主体功能:一、肝主疏泄二、肝藏血肝系统中医基础理论1.调节气机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3.调畅情志4.疏利三焦水道5.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一)肝主疏泄疏泄--疏通发泄(升发)、通达条畅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中医基础理论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不及太过肝气郁结情志抑郁,郁郁寡欢沉默寡言,喜太息肝气上逆情志亢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调畅情志中医基础理论(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二)肝在志为怒(三)肝开窍于目(四)肝在液为泪二、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三、肝与胆相表里既属于六腑中空囊状,与其腑类似,内贮胆汁,以通为用又属于奇恒之府胆藏精汁,与五脏“藏精气”功能相似胆本身并不接受水谷糟粕,与胃、肠等腑有别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排泄胆汁2.主决断、勇怯胆中医基础理论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与自然界之冬藏寒气、黑色、咸味相应肾的主要功能: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二、肾主水液三、肾主纳气肾系统中医基础理论(一)肾藏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肾精作用1、主生长发育2、主生殖(天癸主生殖)3、化生肾阴肾阳(人体阴阳之根本)4、生髓充脑(与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5、化血中医基础理论滋润、濡养*一身阴液的根本元阴、真阴、真水温煦、推动*一身阳气的根本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肾精肾气全身三焦肾阴肾阳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化生“久病及肾”各种慢性虚损性病证--补肾中医基础理论肾主纳气功能失调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三)肾主纳气纳受纳、摄纳纳气即吸气肾有摄纳肺气以助肺完成呼吸,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
本文标题:中医药知识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1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