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第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我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化学教学指导意见》)。《化学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在分析浙江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和总结其他省新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研究制定的,是确定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以专题为单位,分“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专题直接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摘录,便于教师检索。“教学要求”以单元为单位,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三部分。提出学生学习中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中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相同,“教学建议”则按专题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指导性建议,供教师参考。《化学教学指导意见》是提纲挈领式的,对关键问题作了简要说明,也有一些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化学2》《化学2》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二个模块,该模块的四个专题,既有《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又较好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继承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建构了新的内容体系,阐述了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揭示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化学2》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翔实的素材和途径。-2-从教材的宏观体系看,《化学2》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类,即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初步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其中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的核心概念—“能量”的问题;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和应用”介绍了几种最为典型的有机物的获得、性质及其应用;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则试图帮助学生在完成对必修部分化学的学习后,对化学学科建立较为整体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可以说,《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化学理论和知识体系,同时也很好地兼顾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发展的实际状况。《化学2》四个专题与化学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专题与《化学1》的关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对原子和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物质结构理论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以常见物质的反应为素材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我们身边另一类重要的物质物质分类的丰富和发展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2》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安排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引导。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2》实现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深化和拓展。如下表是初中《科学》、《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关于“原子结构”的不同层次要求:教材实施年级核心概念基本要求《科学》八年级、九年级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化学1》高一(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质量数、同位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转变;了解常见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构成;-3-素知道质量数、同位素的含义《化学2》高一(下)元素、核素、核外电子排布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高二或高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核外电子的跃迁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化学2》中的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是学生在《化学1》研究一些重要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既是学生全面掌握自然界各类物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对“物质”概念的自然拓展和延伸。在初中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专题试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从化石燃料、食品中能获得哪些常见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有着怎样的化学性质,它们之间如何转化?人们又怎样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有机物,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注意把握分寸。除专题3外,《化学2》的其余三个专题均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的范畴,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不必为了追求“讲深讲透”而把原大纲规定的所有理论内容全部纳入教学要求。教师可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并通过师生活动,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能据此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我们认为,在《化学2》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化学1》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的延伸。一方面通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专题的学习,适当提升学生在学科知识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扩大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范围,进而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自然的延伸还体现在对物质结构、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性质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等方面。二是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世界,初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已接触和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巧积极探究新的化学学习领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4-三是继续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化学2》中部分教学内容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发展,更多内容则涉及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等等,而进一步的学习还将在相关的选修模块中进行。因此,教师应整体把握教学中的度,使之既符合教学设计和课时要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印象,又切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四是充分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素材。有了《化学1》的体验和实践,师生对这类素材的运用已具备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探究活动也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因而能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水平。与《化学1》一样,为了帮助教师把握《化学2》的教学要求,我们按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要求: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在本专题学习时应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后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说明:本专题教学中对深广度的界定。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一、课标内容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二、教学要求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5-基本要求①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②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了解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分布;了解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④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与作用。发展要求①原子序数大于18的部分典型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②利用教材中的“化学史话”查阅有关元素周期律发现和应用的史料,并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各种形式。③体会模型、假说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说明不宜拓展:①副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递变。②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式、电离能、电负性等。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基本要求①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多样性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②知道离子键的概念和成因,离子化合物的概念。③知道共价键的概念及其成因,共价分子的特点,了解共价化合物热稳定性差异的原因。④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能将共价分子的电子式转换成结构式。⑤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⑥从碳的成键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6-发展要求①了解一些简单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键能的概念。②以水为例认识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说明不宜拓展:①离子键、共价键的特点和键长、键角等参数。②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分。③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④形成氢键的条件和原因。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基本要求①从微观结构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②以碳、氧的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③以C4H10和C2H6O为例认识同分异构现象。④了解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石英的微观结构,知道晶体可以分成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⑤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特点。发展要求知道四类晶体的主要特性。说明不宜拓展:①晶体、非晶态物质、液晶的区别。②同类型晶体的性质比较、晶胞的计算。三、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建议单元名称内容建议课时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2-7-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0.5共价键1.5分子间作用力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同素异形现象1同分异构现象1不同类型的晶体1专题回顾和小结1合计102、教学方法建议(1)恰当把握概念原理知识学习的深广度,处理好与选修模块学习的关系,既打好基础、又留有余地。(2)整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结构决定性质”的主线,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①微粒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②微粒间的作用力: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微粒间的作用差异与物质性质的关系。③微粒的结合与排列: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晶体类型及其性质。(3)晶体类型仅从构成晶体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类型和晶体的某些特性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的关系。(4)注意直观教学,运用结构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5)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整理归纳,得出结论。本专题在《化学1》中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决定于它的结构,为后续课程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对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等逻辑方法;认识模型和化学用语在化学概念和理论学习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基本理论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指导意义;感受化学世界所体现的对立和统一;认识科学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贡献,感悟科学发现和发展的艰辛,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科学的热情
本文标题: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3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