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利率与通货膨胀•1949年至1950年期间,国家百废待兴,存款利率曾高达252%,而后,存款利率则开始逐渐下调。并再次调到34.8%。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生产压力骤然增大。为了有效动员社会资金,1951年3月26日、7月21日,利率又回调至45.6%、36%。这种调整是将原来用于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货币转化为用于生产和流通的资金,这对于保障国家生产和建设在非常时期有益。•自1955年10月1日起至1979年3月31日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总量减少(形象地说为18元8角8分),利率水平相对低。这期间利率共有5次变动,但总体维持在3.24-7.92%的水平之间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生活用商品,并以严格计划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商品价格极低。•如西安地区60年代-70年代,一千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一千克酱油为0.20元,一千克食醋为0.14元,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0.10元/千克左右。当时一般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高档商品,若靠攒钱来购买,以每月储蓄5-6元钱,均需2-3年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1979年,央行进行了首次利率调整。此次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种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自1979年4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止,央行共进行过19次利率调整,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计划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流通。经过七次利率调整后,利率水平逐波走高,到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5个月。•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两年后,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从更深层次分析这长达六年的降息周期:•第一阶段:1996年一1997年的恢复性调整。•在第一阶段中,进行了三次利率下调。这一阶段的利率调整是针对前一时期实行的紧缩政策,其调整带有强烈的恢复色彩。•第二阶段:1998年一1999年的调控性调整。•自1997年10月以来我国首次出现物价负增长的现象,出口有下降趋势;国内需求回升力度较小;因此,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利率下调,来适度放松资金供给,以发挥货币政策在扩张经济中的作用。这阶段利率调整的主要意图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投资需求。•第三阶段:2002年的扩大内需的调整。•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同时降低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和再贷款利率。连续降息表明了政府积极扩大内需,减缓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压力。•第四阶段:2004年抑制经济增长压力的上调•第四阶段的开始,代表降息周期已经结束,升息周期已经到来。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连续多月的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所致。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胀•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第二次通胀•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第三次通胀•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四次通胀•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本文标题:利率与通货膨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3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