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学前教育史 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1.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现了他的“行是知之始,知足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2.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做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中国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1.该《条例》于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2月1日起施行。共6章32条,包括总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处罚及附则。2.此《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将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母育学校》1.《母育学校》一书,是夸美纽斯1628年用捷克文写成的,后于1632年出版。它曾被译成德文、波兰文、英文、克罗地亚文、俄文、瑞典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2.夸美纽斯所说的“母育学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因此,《母育学校》一书还专门加有一个说明性的副标题:“论6岁儿以下儿童的教育。”3.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夸美纽斯说:“我们应为作父母与作保姆的人写一部手册,把他们的责任用白纸黑字写出,放在眼前。这本手册应对儿童应学的各种学科加以简单的描述,应当指出教导每一种学科的最适当的时机和最易灌输它用词与姿态。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1.它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国立幼儿园。附属幼儿园于1878年开始招收保姆实习生,后又设立了保姆训练班,通过保育实践为学前教育培养师资。因此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不仅是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先驱,在日本学前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它也是明治维新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重要基地。2.但它却不是按照《学制令》中关于幼稚学校的规定下设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为广大民众的子女所设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占有大片的园地,拥有精美的园舍,设备完善,要交纳昂贵的入园费,这就使普通人家的子女望而却步,入园的幼儿大多是富豪显贵人家的子女,有不少幼儿每天老师乘坐马车或者由佣人陪同前来上学。这种中为少数特权阶级的子女服务的教育机构,在当时日本经济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是难以普及的。1923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1923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根据1929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而成的,1936年再次作了少许修正。它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分为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乡镇中心幼儿园我国按不同规格划分的三类幼儿园中的一种,一般由乡镇政府为主举办。其任务是对本乡镇各村幼儿园起示范带头、辅导促进作用。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核心,房舍、师资、设备等条件一般比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于本乡镇各村的幼儿园。预成论一种沿自古代的儿童观,在中世纪与性恶论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牛气统治地位。这种观点认为,尊重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年化了,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这种观点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和阶段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教育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爱好和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白板说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的观点,反对天赋观念,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中是一块“白板”。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环境中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经验而成长时,他的精神世界中才充满了各种观念,父母和教师就是使儿童的精神得以成长的决定者。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为课程我国现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提出的套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基础上,经过试行和修改而成的。《规程》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卫生保健、教育、园舍、工作人员、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和社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规则》规定了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还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规则》体现了时代的新需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主张成人教育儿童时,要经常赞扬儿童好的行为、宽容幼小过失,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这些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老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自然后果法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他反对洛克那种“和儿童讲理论”的方法,反对进行道德说教,同时反对实行体罚。他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使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这种自然后果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幼稚园“新大陆”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的“新大陆”,他认为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厂和农民。因此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包括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共56条。《公约》精神体现了4个基本原则,即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正是根据这些精神,1990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政府签署了上述了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承诺。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基板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限,但与经院主义教育忽视儿童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倾向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卢梭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即自然教育,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然人。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整个教学法是陈鹤琴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幼儿园分科教学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主张所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他认为,儿童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的,不能四分五裂。他主张最好由一位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军事民主制时期和军事体育训练军事民主制时期是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么有制萌生,部落战争随之出现,氏族部落出现了由推选或选举产生的酋长和军事长官司两个首领。教育为满足军事民主制的需要,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全体部落成员的军事体育训练。学习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成为每个氏族成员的必修课。英国的“免费幼儿园”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着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在贡国的普及和发展,幼儿园开始面向贫民和工人阶级。免费幼儿园是私立出资所创办的,服务对象是贫民区劳苦大众的3-6岁的幼儿。幼儿园采取免费或只收若干伙食费的办法,为这些孩子提供食品、衣服以及洗澡、休息、游戏的场所,并按照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方针进行初步教学,以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免费幼儿园是英国现代保育学校的前身。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原则。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首先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样,教学与道德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他说想不出有什么“无教学的教育”,他也不承认有“有教育的教学”。在这里,赫尔巴特论述了教学同训育的关系,这也是他重视教学活动的原因。五指活动是陈鹤琴所指的儿童相互联系的、灵活的、连贯的五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他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他指出,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柏拉图的优生优育化柏拉图从实现其理想国的目的考虑,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优生优育问题。他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出优秀的后代,而且只有25-55岁的健壮男子和22-40的健壮女子才能生育优秀的后代。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院,把认定为优良的婴孩送入该院由专人照管,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3岁后送入附设在神庙里的儿童场,对儿童进行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奥柏林编织学校这是法国牧师奥伯林于1776年创设的保育所,在学前教育史上,被看作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它是以3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的学童为对象,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一周开放两次。该校有两名教师,一名指导手工技术,另一名指导文化、游戏,还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学习都是游戏性或娱乐性的,在该校教育比保育地位更重要。奥伯林把该校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的社会经济以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具有创新意义。开端计划是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署提出的旨在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该计划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具体做法是,由联邦财政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小学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到1年的保育。为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的差异,一般对4岁儿童进行1年的长期课程教育,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期课程教育。该计划规模大,历时长,效果显著。寄宿制幼儿园寄宿制是幼儿园多种收托形式中的一种。在这种幼儿园中,幼儿昼夜在园;由幼儿园全面负责幼儿的住宿、医护、保教等,每周由家长接回1次或2次。这类幼儿园主要招收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职工的子女。西欧中世纪的性恶论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获得了对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帮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尽痛苦磨难,不断赎罪,以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警车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的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制止这类表现。受这种性恶论影响,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巴乌利美保育所德国巴乌利美夫人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出于对贫穷的母亲们的深刻理解和对穷苦孩子们的健康的关心,开1802年建立该所。这是德国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招收的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每天保育时间很长。该保育所为幼儿们提供干净整洁的衣服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幼儿们安排有规律的生活,鼓励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们讲授知识,进行道德教育。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哈比教法育》是1975年法国颁布的一个法案。规定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儿童性;消除儿童由于出身和家庭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成功机会的不均等;早期发现和诊治儿童智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史 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5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