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考试大纲解析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第一节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综合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二、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2、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一般而言,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但偏离社会规范者未必都有心理问题。3、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的。4、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5、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三、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一)智力水平正常(二)自我意识正确(三)人际关系和谐(四)生活平衡积极(五)社会适应良好(六)情绪乐观向上(七)人格统一完整四、心理健康的等级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根据中外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可将人的心理状态大致分为三种等极:1.心理正常状态。一般称为心理健康状态,表现为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2.心理不平衡状态。一般也称为心理失调或者心理问题出现状态,表现为个体心理处于焦虑、恐惧、压抑、矛盾、应激等状态,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有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若主动调适或通过他人疏导,可恢复正常状态。3.心理病态。一般称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它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这时必须到医疗部门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五、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统一性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以在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相对稳定性的原则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一)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0~1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据统计,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身高增长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要早于男性少年2年左右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12岁为成长最快期。男性少年14岁为成长最快期。身高增长还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男性和女性少年儿童中都很明显,一般个体差异平均相差2厘米左右,这是由于先天遗传、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多属于正常现象。2.体重。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体重反映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体重的增加同样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每年增加4.5公斤左右。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每年约增加5.5公斤。体重的增加也存在个体差异。3.头面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其头面部特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而且随着青春期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的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在显著减慢,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二)生理机能的变化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这表现在: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使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使心脏功能增强,并与成人基本相同;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迅速增加。经历青春发育期的成长加速,少年儿童的体形和面部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一变化,他们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在成长加速中各生理机能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三)性的发育和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1.性器官发育。生殖器官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发育非常缓慢,一进入青春发育期,发育速度直线上升。男性成熟比女性晚。2.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也称副性征。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促使少年第二性征发育起来,致使少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出现性别特征,进而使性器官、性功能发育成熟。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嗓音低沉、体毛明显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凸显出来。3.性机能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女性月经初潮的出现是少年女性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月经初潮的年龄约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造成月经初潮差异的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营养状况等。月经初潮后的数月或一年左右,月经周期尚不规律,卵巢发育也尚未成熟。一般到18岁卵巢发育方达成熟水平。男性性成熟要晚于女性,男性性腺是睾丸,睾丸一般在13岁左右开始迅速增长。首次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4、15岁。遗精意味着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起来,但是遗精初期的精液内并无精子,约4~5年之后生殖系统才能真正发育成熟。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由于此时期儿童生理上的急剧发育,尤其是性的成熟,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引起了一系列不同于孩子们也不同于成人的明显变化,进入一个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年龄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一)过渡性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首先,在身体的发育方面,17、18岁的青少年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特征,但实际上他们正处在发育迅速期,还未达到完全的成熟;其次,在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感、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逐渐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的不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到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青少年男女身体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所引起的自我感觉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与儿时的“我”不同了,产生了“成人感”,并努力以“成人式”的义务感与责任心去学习知识技能,去与别人交往,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但要完全的独立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①青少年并未成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还带有孩子气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②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使青少年的依赖性还相当强,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还较差,形成了独立意识与独立功能之间的不同步现象。所以,独立与依赖并存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十分尖锐的矛盾,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心理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二)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诞生,而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称为“内部的获得时期”。加之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童年时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出现了“内心的秘密”,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开始记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表明,日记是青少年的好朋友,它可以替你倾诉内心的秘密,而又不会说话、泄密。青少年日记的内容有其明显的倾向性。青少年在日记中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和追求理想自我。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做回答而拒绝回答。心理学家把这种特点叫做“不坦率性”。应当正确看待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它不属于世故圆滑,包含了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自我监督。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难以沟通,就是在同龄人中也不易找到真正的知音,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与其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孤独感。(三)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的一切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变化。这样,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的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已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更多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而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范围的增加,更多地受同辈团体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带有极大的社会性。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情绪情感:(主要问题:抑郁、羞怯、嫉妒、逆反和猜疑)2行为方面:说谎、攻击、厌学、早恋3自我意识意志品质:自我控制失调、抗挫折能力低、麻木或冷漠4人际关系:与同伴、教师、家长的关系、自我中心、自我封闭(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1)运用假设。初中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实。正是由于初中生已具有了这种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才使得他们的思想相对于童年期更具有深度、广度、精确性和灵活性。(2)逻辑推理。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是,不同年级间在推理发展水平和推理运用水平上具有明显差异。初一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假言、选言、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初三学生的推理有了明显的发展,上述几项演绎推理的正确率已超过50%。(3)运用逻辑法则。初中生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于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识上。初中生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也存在
本文标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考试大纲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7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