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淵明墮詩酒」:蘇軾的和陶詩與陶詩的再評價*楊東聲美國BaylorUniversity外國語文學系陶潛在一般中國現代文學史家的眼光中地位非常崇高,幾乎有飄飄欲仙之勢。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他有律己嚴正肯負責任的儒家精神,而不為那種虛偽的禮法與破碎的經文所陷;他愛慕老莊那種清靜消遙的境界,而不與那些頹廢荒唐的清談名士同流;他有佛家的空觀與慈愛,而不沾染一點下流的迷信色彩。」1陶潛在劉大杰的筆下好像一個完人。龔斌在《陶淵明傳論》中對陶潛的為人和作品也特別讚許:「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千百年來,人們對他讚不絕口。文如其人,這句話在淵明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2陶潛是否真像學者所說的是那麼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篇是否真的就是所謂文如其人那麼了不起,我以為頗值得商榷。其實在蘇軾以前,陶潛一般公認只是二流詩人。與他同代的學者顏延年在〈陶徵士誄〉中雖然稱許他的人品,但在談到他的詩文時只輕描淡寫地說:「文取指達。」3沈約《宋書•陶潛傳》不過引了他三篇短文和一首詩,介紹他的人品也只是說他不虛偽做作,「其真率如此」,4對他的詩文並沒甚麼特別的讚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根本就不提陶潛這個人。鍾嶸在《詩品》中提到陶潛,但是只給了他一個中品的地位。5蕭統對陶潛的評價雖然頗高,但是他的《文選》只收錄了七首陶詩和一篇〈歸去來辭〉,一共才八篇作品,這就說明在蕭統的眼中陶潛真正的好詩不多,* 本文惠承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編輯與審核學者的賜正,筆者在此特申謝忱。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頁245。近年大陸和臺灣發表了不少有關陶潛的論文和書籍,論點大多雷同,對陶多是稱頌不已。2龔斌:《陶淵明傳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89。在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中,一個作家的人品和作品常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現代文學批評因受西方的影響,稍有改變,但是大體的趨勢還是二者兼談,如龔斌的評語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本文在分析陶詩的時候,有必要也附帶地探討他的人品。3《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卷五七,頁806。4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卷九三,頁2287。5曹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頁260。楊東聲150要不然他理當會多收一些。特別是蕭統收了陸機四十九首詩,謝靈運四十首,顏延年二十首,都比陶詩要多得多。如果單從蕭統收錄詩的數字來看,陶潛連顏延年都比不上。到了唐代,提到陶潛的人比較多了,但是他們對陶潛的評語不完全都是肯定的。尤其唐代的大詩人對陶潛更多有微辭,像李白就認為陶潛的眼光狹隘:「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6杜甫對陶潛的人和詩都不是衷心佩服的:「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7陶詩在當時一般的評價不是很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李白、杜甫所說的他的詩主旨頗為狹隘,而其中有些詩又索然寡味。曾經做到尚書右丞的王維以為陶潛缺乏涵養,沒有忍耐的工夫,說他因「一慚之不忍」以致「終身慚」:「近有陶潛,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後貧。〈乞食〉詩云:『扣門拙言辭。』是屢乞而多慚也。」8中唐的詩人韓愈在他的詩史中談到晉宋的詩時,連陶潛提都不提:「逶迤抵晉宋,氣象日凋耗。中閒數鮑謝,比近最清奧。」9很顯然在韓愈的眼中,陶潛是根本比不上鮑照和謝靈運的。與韓愈約同一個時代的白居易雖然相當喜好陶潛的作品,但在談論詩文的作用時,也同樣批評陶潛,說他主旨狹隘,「偏放於田園」。10陶詩受到普遍的尊崇跟蘇軾有絕大的關係。蘇軾晚年先後有十幾年的時間,不但大力推崇陶詩,甚至花了不少時間來追和陶詩。原來蘇軾打算和完陶潛的一百五十九首詩,但是後來因為政治局勢的改變,蘇軾對陶潛的興趣不再像以前那麼濃厚,所以只和了一百二十四首。雖然蘇軾沒能和完所有的陶詩,他對陶潛的為人及其作品的推揚卻從此在中國文學史上起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對陶潛的看法,大大提升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當然,如果蘇軾本人在文學史上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對陶潛的讚揚是不會起太大作用的。從很多方面來看,蘇軾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天才。他從二十一歲考取進士以後,聲名鵲起。當時執文壇牛耳也正好是蘇軾座主的歐陽修在看到他的文章以後,大為讚賞地說:「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11蘇軾的才華不僅得到師友的推崇,連他的政敵也不能不佩服。蘇軾在四十四歲時,因他詩中有批評時政的文字,被捕下獄,主勘他案子的御史中丞李定執意要定他個死罪,然而他在審問過蘇軾以後,對他超人的才華也不能不表示衷心的讚嘆:「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6《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頁994。7楊倫:《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卷五〈遣興五首〉,頁234。8趙殿成:《王右丞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卷一八〈與魏居士書〉,頁10。9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薦士〉,頁355。10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與元九書〉,頁648。11王應麟:《困學記聞》(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卷一八,頁1381。蘇軾的和陶詩與陶詩的再評價151誠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二、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12蘇軾自己不但才華無雙,他又收了許多文采出眾的門徒,其中黃庭堅、秦觀、陳師道、晁補之、張耒、李廌六位,甚有才氣,合稱「蘇門六君子」。他們時時跟蘇軾一起唱和,給他推波助瀾,蔚成聲勢。因此蘇軾登高一呼之後,陶潛聲名大噪。蘇軾的名氣雖在徽宗時期因新舊黨爭的緣故遭到貶抑,但是在南宋時,宋廷對他再度褒揚。特別是宋孝宗對蘇軾其人及其作品都極為推崇,把他當成典範:「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朕萬機餘暇,紬繹詩書,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於軾所著,讀之終日,亹亹忘倦,常置左右,以為矜式。」13自此以後,蘇軾在中國歷史上的盛名直到近代都沒再動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因為蘇聯的列寧讚許宋朝的新黨,否定舊黨,身為舊黨要員的蘇軾備受批判。文革以後,中共逐漸採取開放政策,蘇軾的聲譽又開始恢復,例如朱靖華《蘇軾論》一書對他推崇備至,說他是「曠世無雙的全能文士」,又說「蘇軾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傲」。14因為蘇軾的盛名,歷來研究和陶詩的學者頗多。大部份的學者因為蘇軾在〈江城子〉一首詞中說「只淵明是前生」,15都特別強調他與陶潛相似之處,而不怎麼提他們相異之處,例如朱靖華就是屬於此一範疇的學者。16另外一部份學者,他們雖然指出蘇、陶兩人有大相逕庭之處,但都沒能解釋蘇、陶所以不同的原因,只說蘇軾寫的和陶詩是自說自話,跟陶潛的詩沒有甚麼關係。清代的學者王文誥就是持這樣的看法:公之和陶,但以陶自託耳。至於其詩,極有區別。有作意傚之,與陶一色者;有本不求合,適與陶相似者;有借韻為詩,置陶不問者;有毫不經意,信口改一韻者。……此雖和陶,而有與陶絕不相干者。17王文誥對和陶詩的看法一直影響到現代的學術界,像吳璧雍八年前發表的〈「我不如陶生,世世纏綿之」——試說東坡和陶詩〉一文依然沿襲王的觀點,以為有的和陶詩跟陶詩沒有甚麼關係。18如果蘇軾那些和陶詩真像傳統所說,跟陶詩沒有甚麼關係,12王鞏:《甲申雜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頁7。13《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宋孝宗御製文忠蘇軾文集贊〉,書首。14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頁40。15《東坡樂府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卷二,頁2。16丁曉與沈松勤在《浙江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發表的〈北宋黨爭與蘇軾的陶淵明情結〉一文也屬於此範疇。17《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卷三九,頁3383。18《故宮文物月刊》第208期(2000年7月),頁120–29。楊東聲152我們就不能不問:為甚麼蘇軾還要稱他的詩是和陶詩?為甚麼他還要花精神用陶詩原來的韻及其挌式,縛手縛腳的去和?為甚麼他不乾脆就寫自己的詩?我的看法是蘇軾所寫的這些和陶詩,不但跟原來的陶詩有絕大的關係,而且這些詩的深意也只有在跟原詩對比時才能特別顯示出來。陶潛跟蘇軾其實是兩個迥然不同的人物。就如上述唐代的那些大詩人所說,陶潛不是一個才華絕頂的人,他的涵養有限,一生只做到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參軍,詩也只寫了一百多首。蘇軾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天才型人物,才氣縱橫,不但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也是政壇的風雲人物,身為當時垂簾聽政宣仁太后的侍從,同時做過八個州的知州,詩寫了兩千七百多首,詞三百多首,文章也有幾百篇。陶、蘇兩人固然有相同之處——為人直率,但區別也實在不小,這就是為甚麼蘇軾的和陶詩所以跟陶詩大不相同的原因了。在這一方面,蘇軾的弟弟蘇轍就看得很清楚。他們晚年放逐,蘇軾流放到海南島,蘇轍貶到雷州半島,蘇軾把他寫的和陶詩編成一集,寄給蘇轍,請他寫一篇引文,蘇轍就把他的看法很老實的給寫下來:「嗟夫淵明,隱居以求志,詠歌以忘老,誠古之達者,而才實拙。若夫子瞻,仕至從官,出長八州,事業見於當世,其剛信矣,而豈淵明之拙者哉!」蘇轍雖然實話實說,但蘇軾這時對陶潛的興趣可說正處於巔峰之際,所以他對他弟弟說陶潛是一個拙者的話就不太能欣賞,結果他自己動筆,把蘇轍的話改寫成如下一段文字:「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餘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於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託於淵明,其誰肯信之?」19蘇轍代表傳統的看法,蘇軾則有自己特殊的想法,最後在哥哥的請求下,弟弟也不好再堅持,就照了哥哥的建議把以前寫的那段文字給改了。既然蘇軾與陶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為甚麼蘇軾還要寫和陶詩,而他所寫的和陶詩又往往跟陶詩有天壤之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探索他晚年在海南島時對陶潛的讚譽之辭: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2019費袞:《梁溪漫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卷四,頁2。20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二一,頁1402。蘇軾的和陶詩與陶詩的再評價153陶潛和蘇軾兩個都是耿直的人,與世多忤,這當然是蘇軾覺得陶潛跟自己相近、讚許陶潛的原因。除此以外,陶潛還能夠不為金錢勢力所迷惑,不以追求官爵為人生的目的,這就不是以前的讀書人個個都能做到的,也就是蘇軾所特別讚賞陶潛的地方。李白和杜甫大半生都熱衷於追求官爵,因此蘇軾認為他們都比不上陶潛。蘇軾對其人的看法有意無意中左右了對其詩的評價,所以他以為李杜的詩比不上陶詩。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一般公認是在唐代才達到峰巔,蘇軾把陶詩列在李杜之上,隱然以為中國詩到了陶潛的手中就達到了完美的境界,這種看法是相當偏頗的,歷史上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他的看法。21儘管蘇軾對陶潛的為人和詩作都推崇備至,但陶潛在蘇軾的眼中並不是一個完人,否則蘇軾在詩中就不會常去批評陶潛,寫一些跟他意見相反的詩。蘇軾寫和陶詩的政治動機蘇軾所以那麼推崇陶潛,絕大部份跟政治因素有關。他早年接受一般傳統的看法,小視陶潛,只是在他中年被貶謫到黃州時,因在政壇失意,才開始對陶潛感到興趣。此後他對陶潛的興趣要看政治氣候,或高或低。他開始寫和陶詩是在元祐七年(1092)五十七歲那年,時在揚州任上。當時他的名銜是龍圖閣學士充淮南東路兵馬鈐轄知揚州軍州事,責任重大,事務倥傯,他怎麼會突然想到要寫和陶詩的?這主要跟他在前四年中政治上所遭遇的挫折有關。早
本文标题:渊明堕诗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