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七章 葡萄病害
1第七章葡萄病害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全世界葡萄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在各种果树中都位居首位。葡萄适应性很强,我国广大地区均可种植。迄今,全世界已报道的葡萄病害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80多种,其中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和炭疽病是葡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它危害严重的病害还有蔓枯病、根癌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病、毛毡病、扇叶病毒病及线虫病等。2一、葡萄霜霉病Grapedownymildew3一、葡萄霜霉病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除高温干旱地区外,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1834年在美国的野葡萄中发现,1848年首次描述其病原菌,我国1899年最早记载。该病严重流行时,叶片焦枯早落,枝梢扭曲畸形,果实瘦化酸涩,对树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4(一)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叶正面形成多角形的黄褐色病斑,叶背产生白色的霜霉状物。5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在叶正面产生半透明油渍状的淡黄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随后渐渐变成淡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多个病斑常融合成一个不规则形的大斑块,叶片似火烧状焦枯、卷缩,早期脱落。6葡萄霜霉病菌的侵染部位病菌侵染葡萄的绿色部分,包括:*叶片*新梢*果粒7葡萄霜霉病在叶片上的症状*严重感病的叶片常常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最初在叶正面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块,边缘不清晰,浅绿色至浅黄色。*病斑互相融合后,形成多角形大斑。叶片背面出现白色霜状霉层,即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囊梗。*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或褐色干枯,边缘界限明显。*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8葡萄霜霉病在新梢上的症状*新梢上端肥厚、弯曲,由于形成孢子变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长初期侵染,叶柄、卷须、幼嫩花穗也出现同样症状,最后变褐,干枯脱落。9果穗幼果从果梗开始发病,受害幼果呈灰色,果面布满白色霉层。已着色的接近成熟的果粒较少感病。但感病的果梗可以传染给老果粒。小花及花梗受害,出现淡绿色至黄褐色斑点,病部长出白色的霜霉状物。病粒易脱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轴或整个果穗也会脱落。10(二)病原病原为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viticola(Berk.etCurtis)Berl.etdeToni,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11病原形态无性阶段产生孢囊梗,内生游动孢子。孢囊梗从叶背气孔伸出,丛生,无色,单轴分枝3~6次,一般2~3次,分枝处近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呈圆锥状的小梗,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有乳状突起,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单胞,肾形,侧生双鞭毛,能游动,具双游现象。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一般于生长后期在病组织中形成,褐色,球形,外壁很厚,表面平滑,略具波纹状起伏,直径27~36μm。卵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形成梨形孢子囊,内生并释放30~60个游动孢子。12(三)病害循环越冬和初侵染来源传播和侵染131、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等在土壤中越冬。气候温暖地区,也能以菌丝在芽鳞或未脱落的叶片内越冬。卵孢子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存活最好,可长达2年。翌年春季,当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可在水滴或潮湿土壤中萌发,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植株上,在游离水中萌发,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气孔附近萌发,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142、传播和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的细胞间扩展蔓延,以球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经7~12d的潜育期后开始发病,并从气孔中伸出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进行再侵染。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可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后期病残组织内形成大量的卵孢子,特别是主脉附近的叶肉病组织中的卵孢子数量最多。卵孢子可随病叶等病残组织落入土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15葡萄霜霉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春季发病期:此期发病程度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对整个生长季节的病害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该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夏末秋初发病期:在我国北方7-8月份虽然降雨量大,在湿度上有利于病害发生,但夏季高温会抑制霜霉病的发展。真正暴发流行经常在秋季的8月下旬至9月份。此时气温逐渐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夜间叶片结露时间长,利于病害发生。16(四)发病条件气候因子: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中湿度是主导影响因子,温度、光照也有一定关系。降雨量及降雨天数是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降雨量越大,降雨天数越多霜霉病发生就会越严重。高湿冷凉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栽培管理是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17发病条件一般规律:每年6月中旬-9月中旬,连续两旬降水量之和超过100毫米,必将大流行。在适宜条件下,在一个葡萄园内如果已经有20-50个病斑,经过一个夜间后病害可以迅速扩展到10万个病斑,发展速度惊人。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种葡萄、夏葡萄、园叶葡萄、沙地葡萄、心叶葡萄较抗病,欧亚种葡萄高度感病。我国原产的葡萄属植物中未发现对葡萄霜霉病免疫的种。18(五)病害控制控制该病主要抓三个关键环节:1.搞好果园卫生,减少初侵染来源;2.加强栽培管理,降低小气候湿度并提高抗病力;3.适时喷药,保护幼嫩组织。191、清除果园菌源(1)秋季结合修剪,剪除架上病梢、病枝和病果,清除架下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2)发病始期发现病花序、叶片及果粒及时摘除深埋。202、加强栽培管理夏剪和绑缚新梢,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应注意果园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表湿度;合理修剪,清除近地面的蔓、叶,降低小气候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于常年严重发病的葡萄园应考虑定植或更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21加强田间管理(三光、四无、六个字)*三光:春、夏、秋季修剪病枝、病蔓、病叶。*四无:树无病枝、枝无病叶、穗无病粒、地无病残,早期架下喷石灰水杀死病残体中的病原物。*六个字:提、摘、绑、锄、排、施→提:提高结果部位及棚架高度→摘:摘心:保留的新梢开花前在花穗以上10叶半摘心,无花穗的新梢留7~8片叶摘心,确保每穗有25~30张功能叶。摘心后发的副梢只留顶部1~2个副梢,花序上的副梢保留2片叶反复摘心,花序以后的副梢全部抹除。22→绑:主蔓斜绑→锄:清除园中杂草→排:排水要好→施:适当增施磷钾肥:着色期,对磷、钾,尤其是对钾肥需求量大。缺乏时,叶缘枯红,果粒着色不良,糖度下降。建议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300倍液加施益农(叶面肥、微肥)1000倍液。23实施控产优质栽培*根据不同葡萄品种,采取疏花、疏果、掐穗尖等控制负载量,一般控制每亩1000-1500千克左右为宜。*有条件可实行果穗套袋技术。243、适时喷药保护发病前应及时喷布保护剂,其中铜制剂是防治霜霉病的良好药剂。自1882年法国的米拉德特(Millardet)发明第一个无机杀菌剂波尔多液(Bordeauxmixture)防治葡萄霜霉病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外仍习用此药防治葡萄霜霉病。因波尔多液含铜离子,对霜霉菌敏感,药效持久,且病菌一直未产生抗药性,因此仍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药剂。病害发生后,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内吸性杀菌剂。25葡萄霜霉病的春季药剂防治此时是越冬病菌春季初次侵染时期,适时喷药可以大大压低园中菌源基数,延迟整个生长季节的病害进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防治时期。*如果春季遇到降雨,特别是遇到大于10毫米的降雨,雨后24小时内一定要及时喷药。*对于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最好花前和花后各喷一次药。*对于病害发生轻的地区可以在花后喷一次药。26葡萄霜霉病的夏秋季药剂防治*具体情况要根据当前的降雨和温度决定,8月份降雨日数多,温度偏低,喷药要提前进行,相反,可以延后喷药时间。*一般年份是在8月下旬之前必须连续喷施2次药剂,在霜霉病的发病适宜天气条件到来之前,压低田间菌源。27防治霜霉病内吸治疗剂的发展疫霜灵霜巧雷多米尔甲霜灵锰锌杀毒矾霜脲锰锌克露霜霉疫净普力克霜霉威安克烯酰吗啉霉多克红字为进口药,蓝字为国产药市场出现顺序氨基甲酸酯疫霜灵甲霜灵锰锌噁霜锰锌烯酰马啉缬霉威醚菌酯阿米西达银法利氟吡菌胺28二、葡萄白腐病GrapeWhiteRot29葡萄白腐病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烂穗,全球分布,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1878年首先在意大利发现,我国1899年最早报道。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地区。一般年份果实损失为15%~20%,流行年份损失达60%以上。30(一)症状可危害葡萄的穗轴、果粒、枝蔓和叶片,其中主要危害果穗。穗轴和果粒受害后,往往造成穗轴腐烂,果粒脱落,损失最为严重。31果穗果穗受害,多发生在果实开始着色时期。一般先从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首先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进而病部皮层腐烂,手捻极易与木质部分离脱落,并有土腥味。果粒受害,多从果柄处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果粒,使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32果穗发病后期,病穗轴及烂果粒表面密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褐色的小粒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小粒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布满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烂,所以称为白腐病。天气干热时,病穗的穗轴和果梗萎蔫变褐干枯,未脱落的果粒也迅速失水,干缩成有明显棱角呈猪肝色的僵果,悬挂穗上极难脱落。总结为:皮层烂、土腥味、易脱落、小粒点、白黏液。33叶片叶片发病,首先从植株下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多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叶部症状多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出现。34枝蔓枝蔓或一年生苗受害,多在有机械伤或接近地面的部位发病。最初出现水浸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沿纵轴方向发展的长条形病斑,色泽也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由于病原菌分解纤维的能力很强,以致后期寄主的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皮层的肉质腐烂解离,只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使病皮呈“披麻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环绕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影响植株生长。35(二)病原病原为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diplodiella(Speg.)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近年来,通过对白腐病菌的超微结构观察研究,认为我国的白腐病菌属于白腐垫壳孢Conielladiplodiwlla(Speg.)Petrk&Sydow.。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幼果浸汁中也不能萌发。在成熟果汁中萌发率可达90%以上,在成熟蔓浸汁中萌发率最高。36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散落在地表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内可存活4~5年,残体腐烂分解后,病菌还可在土壤中腐生1~2年。在各种病残体中,以病果带菌最为重要。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时,一般以地面和表土20cm以内最多,占总菌量的80%左右。分生孢子或带菌土粒主要借雨滴飞溅到受侵部位引起初侵染,风、昆虫及农时操作亦可传播。条件适宜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冰雹造成的伤口最易引起侵染,但少数也可从表皮较薄处直接侵入,还可从蜜腺、皮孔等处侵入。(三)病害循环37(四)发病条件高温、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3~40℃,最适温度28~30℃。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分生孢子可萌发80%以上,而低于92%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白腐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果园发病后,每逢雨后就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在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易导致病害的流行。38(四)发病条件发病程度与寄主的生育期密切相关。一般
本文标题: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七章 葡萄病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0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