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近代财政统计中货币换算问题之实例分析
近代财政统计中货币换算问题之实例分析--以清末财政清理为中心的考察*韩祥内容提要:近代以来各省地方纷繁复杂的货币种类及度量衡差异,使得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需要正视、并解决财政统计中的货币换算问题。以清末财政清理中1908年22省财政统计为实例的分析可知,该年财政收支中有近三千万两库平银的规模,在岁入与岁出项目中用其他各类货币进行标计,只有将这些货币统一换算后才能进一步去估算整体的财政规模。故货币换算问题直接关系着近代财政统计的精确性与完整性,这与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的缺失紧密相关。现有相关研究却对该问题较为忽略,亟须引起重视。关键词:近代中国货币换算财政统计财政清理货币换算问题在近代财政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清代前中期实行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社会上主要流通银两和制钱。由于清代各地银两成色、重量并不统一,名目繁多,换算复杂,给社会经济流通带来了很大不便。而制钱虽由政府铸造,但官铸并非一家,户部、工部、各省铸钱官局都有铸币权,再加上民间私铸盛行,从而使社会上各种制钱的重量及含铜量很不一致,导致各地之间的制钱流通较为困难。随着近代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金银及铸币的进出口额出现较大增长,这不仅对国内银钱比价的走向存在影响,还对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收支以及民间物价的变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及规模出现了大范围扩展,国内的货币金融市场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外的各类货币加速流入国内(主要为银铸币),到清末,中央、地方政府开始铸造大量的银元、铜元,而且同期不少国外在华银行和国内银行发行了大量的各类纸币,还有数量庞大的钱庄、银号等地方金融机构发行了各类银票、钱票、私贴等等。[①]这些新增的各类货币对当时中国政府的财税制度、货币政策造成了明显的冲击。虽然近代中国政府屡次进行货币金融变革,试图谋求统一[②],但最终均陷入困境,加之外国列强政治经济势力的渗透、影响,反使货币与度量衡变得较前更为庞杂,银元、铜元、银两、制钱、纸币、债券、各类私票等,形成了一种无本位与主辅币可言的复杂纷乱的货币体系。其中,以银、铜为主的货币比价,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其在灾荒与战争时期的变动尤为明显,国家的财政收支与民间的市场秩序常被剧烈的货币比价变动所打乱。而地方官府、豪绅、钱商经常利用银钱比价、货币成色差异来“剥削”、“勒索”民众[③],外国列强更是通过在华银行发行大量钞票来攫取财富,“查各国银行所发行之兑换券,势力极大,获利极厚”[④]。民国时期,不少学者已注意到了币制的混乱对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如陶孟和在1920年代的华北社会调查中曾感叹,“在中国可谓货币无制,所谓主币、辅币、纸币价值往往无定,对于社会经济,国民生计,与以莫大之影响”。[⑤]此外,混乱的货币种类在流通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包括银两、银元在内的许多货币的流通范围,也有诸多限制,往往在甲地流通的货币,到乙地就不被承认。一些行商走贩所卖货款也多为散钱,返回携带不便,亦必须换成整钱。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钱币兑换才能解决。”[⑥]货币换算问题不仅对民间市场的顺利运行造成了明显的阻碍,还对事关国家财政的税赋征缴与统计核算工作制造了困难。财税征收中各类货币的不统一给当时的中国政府造成了很大困扰。清政府在1903年曾发布上谕,“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最为商民之累,自应明定画一银式,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俟新式银钱铸成,足敷颁行后,所有完纳钱粮、关税、厘捐一切公款,均专用此项银钱,使补平、申水等弊扫除净尽,部库、省库收发统归一律”[⑦]。然而,通过新建“铸造银钱总厂”以统一全国币制的目标在清末非但没有实现,还使当时中国国内流通的货币种类更加复杂。如,清末各省财政清理过程中电汇中央的“光绪三十四年二十二直省岁入岁出总数表”所涉及到的货币种类即达13种之多[⑧]。所以,若想考察近代中国的财政收支变动趋向,就需要对当时的货币种类、币值换算、计量单位等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以增强不同年份之间财政数据的“可比性”。然而,由于该方面的史料文献非常稀少、零散,且各地标准不一,给该问题的研究造成了巨大困难。正如彭泽益先生所言,“统计数字的可比性,实际上就是指数字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的可比性,单位不同自然不能相比”,“中国历史上计量单位混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给对中国经济史进行计量研究带来许多不便”。[⑨]涉及近代财政统计的研究,不能将各类货币所标识的财政史料数据简单汇总累加而得出财政总额。鉴于现存财政史料中,以清末财政清理过程中所汇纂的针对光绪三十四年的“各省财政说明书”最为丰富、系统[⑩],故本文拟以清末的财政清理为中心,对近代财政统计中的货币换算问题进行实例分析。清末财政清理的内容与统计方法咸丰朝以后,传统财政管理制度(存留起运制度、解款协拨制度、钱粮奏销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用。清政府被迫在1884年对财政管理及收支项目进行改革,调整了原来定额化的财政统计计科目:岁入分为常例征收、新增征收、本年收款三类;岁出分为常例开支、新增开支、补支预支、批解支款四类[⑪]。这种统计方式较之前有了一定进步,纳入了咸丰朝以后新出现的许多收支项目,而且通过收支项目一本帐的形式,将中央与地方的奏销收支按项目分类反映出来,呈现全国财政的总体状态,并一直沿用至清末财政清理之前。但是,这种统计方式也有着明显的缺点,除无法体现各省区的“外销”收支外,既不能显示全国各区域间的财政初始分布、协拨款流动,也无法显示弥补财政缺口的收入,不是一个动态的财政平衡表。与改革前一样,中央政府始终无法真正洞悉全国实际的财政收支规模。庚子之变后,清末的财政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03-1908年,以财政管理机构变革为中心的准备阶段;1908-1910年,以清理全国财政为中心的调查摸底阶段;1910-1911年,以建立国家预算体系为中心的制度探索阶段。其中“财政清理”运动是整个清末财政改革的中心环节。1906年底御史赵炳麟上疏,“请旨制定预算、决算表,整理财政而端治本”,在奏折内系统提出了调查、清理全国财政的计划,主张“度支部选精通计学者制定中国预算决算表,分遣司员,往各省调查各项租税及一切行政经费”。[⑫]这一主张得到了度支部的回应,在朝野引起不小的反响,为清理财政提供了部分指导。1908年底,度支部制定了《清理财政办法六条》,主要内容是统一全国财政权[⑬],规定了财政清理中的权属关系、稽核制度、奖惩办法等项。在此基础上,度支部又制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清理财政章程》[⑭],此章程一共有8章35条,正式明确了清理全国财政的组织机构、具体职责、清理方法、完成时间表等,各章目如下:“一、总纲;二、清理财政之职任;三、划分新、旧案之界线;四、调查财政之方法;五、预备全国预算之事;六、预备全国决算之事;七、酌定外官公费;八、附则”。《清理财政章程》是清末财政改革中的纲领文件,随后大规模的“财政清理”及宣统三年、四年的财政预算都是在此章程的指导下进行的。直至民国初年的各类财政统计与预算决算,也是部分参考清末财政清理与财政章程为依据的。1909年4月,度支部选定各省正、副监理官人选44人(其中正职20人、副职24人)[⑮],派往22个省份,直接插手地方的财政清理工作。虽然各省督抚对清理财政多加掣肘,但在中央的大力催督下,各省于1909年底将光绪三十四年收支总数电咨到度支部,并在1910年秋把最终完成的“财政说明书”递送中央,“财政清理”阶段宣告结束。至此,全国性的财政籍册第一次在咸丰朝以后汇集于京师,并成为其后试办全国财政预算的基础。财政清理过程中,各省的财政统计是重中之重,现将调查各省岁入岁出款目,以及各省“解款”至京项目开列如下[⑯]:表一各省财政总岁入、岁出调查表该省总岁入部款协款该省收款各项田赋漕粮盐课税厘茶课税厘土药税常海关税杂税厘金杂捐捐输官业杂款该省总岁出解款协款该省支款各项行政总费交涉费民政费财政费典礼费教育费司法费军政费实业费交通费工程费其他杂支表二各省关奉拨“解款”至京项目表1、各类京饷包括:京饷、筹备饷需、固本兵饷、边防经费、镇边军饷、海军经费、船厂经费2、练兵经费包括:北洋六镇、近畿新军等经费(度支部代收、陆军部支用)3、解度支部各款包括:旗租、关税、漕折、药税、减平、其他杂款4、解各部专款包括:外务部出使经费、民政部巡警经费等5、解各部院饭银6、解皇室经费包括:内务府经费、例贡、采办、织造经费7、解还赔款8、解还洋款9、解上海濬浦经费此次财政清理的重点是各省的“外销”收支。如,度支部所陈,“各省外销向不报部之款,均须详细调查列入册内,分别性质,以类相从,仍于各项下注明‘此款向归外销’,以清眉目。”[⑰]所以,各省财政的统计标准为“是否报部”,统计内容包括传统的奏销收支与自筹自用的外销收支两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常例收支”与“非常例收支”的界限,许多曾属于非常例收入的项目(如田赋附加、盐斤加价、临时杂捐、民间报效等)、非常例支出的项目(赈灾经费、公共设施经费、各类局所经费、地方官业经费等)均被纳入了正式的财政统计,并且不再划分“常例”与“非常例”,而是以类相从、合并列出。这是一个“临时税”常例化、“非法税”合法化的过程。通过清理,大部分长期隐匿不报部的各省“外销”收支被纳入了国家财政核算的范围,提升了财政统计的全面性、可靠性,从而使光绪三十四年的财政统计在真实性方面超过了此前的所有官方统计。财政清理中的货币换算问题与实例分析1909年底度支部强令各省督抚提前将财政清理中1908年的岁入岁出总数电咨至部,度支部将各省总数进行了汇总,共包括22个省。现将度支部收到的各省“光绪三十四年岁入岁出总数”原表,开列如下:表三1908年22省财政收支表[⑱]各省岁入岁出奉天1580.7272万两1558.7889万两吉林485.8702万两535.5657万两黑龙江93.3256万两229.0906万两中钱485.5040万串中钱259.6495万串羌钱10.2803万元羌钱1.6385万元金沙306两银元5000万元直隶2165.8597万两2357.4139万两热河80.6385万两84.1264万两江苏宁属2549.6890万两2574.5182万两江苏苏属2040.3020万两2489.0000万两江北地区13.2525万两11.6244万两湘平150.6987万两湘平112.6814万两制钱28万739千667文制钱28万3311千479文安徽600.6729万两674.1779万两山东1131.1699万两1052.9028万两山西587.1806万两614.0252万两河南688.5117万两660.0094万两陕西396.3702万两412.7565万两甘肃312.1780万两329.0757万两制钱2518千798文制钱3900千539文新疆317.2300万两334.6564万两福建672.1105万两694.1107万两浙江814.8581万两847.3207万两银元463.3444万元银元448.9848万元小银元657角小银元288角制钱24万914千477文制钱30万178千722文江西756.9863万两789.5177万两湖北1654.5200万两1852.1400万两湖南602.8100万两642.4200万两银元476元银元160元制钱66.22万串制钱58.25万串四川1532.0657万两1496.4926万两广东纹银725.9463万两纹银656.8526万两洋银2001.8317万两洋银2104.1711万两广西489.0643万两499.2157万两云南601.1502万两698.3166万两贵州153.3270万两179.1056万两由上表可以看出,清末财政清理对当时的所有行省都进行了财政审计,各省的统计结果也较为细致,既有库平银数额,也包括其他类货币数额。然而,度支部并没有对上述22省的财政收支进行汇总,亦即没有得出一个最后的财政收支总额,个中缘由不得而知,不过复杂的货币换算问题无疑是阻碍进行统一汇总的重要因素。因为清末各省的货币种类
本文标题:近代财政统计中货币换算问题之实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0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