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耕读文化什么是耕读文化?•耕,就是耕田,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就是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耕读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多少农家子弟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探究一:永嘉耕读文化的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文人雅士,情寄山水,隐居山林•晋宋两次人口大迁移•宋代科举制度的演进得到改造和加强•······探究二:寻找永嘉耕读文化的烙印•分组进行,并介绍:•古村落(组)•古代书院(组)•历史人物(组)苍坡村建筑布局:“文房四宝”•在村子的西边有一座山,山是三个并肩为立的山峰,人们说,这是一支大“笔”,“架”向西面的笔架山上,可以写出大文章。•村东那口春水盈盈的池塘,可算是“砚田”。而“墨锭”就是一根石条,仍躺在砚田的不远处,其中顶端还有点被磨斜的痕迹。•“纸”就是整个的村落,笔街以北的民居,被几条小巷整齐地划出界格,仿佛是一张写满诗文的纸张,如果站在远处山头俯瞰苍坡,村里古老的屋顶便是错落有致的墨迹了。•如此齐全的文房四宝,如此浓厚的书卷气。•楠溪江古村落,其布局也是体现了耕读社会的价值取向,犹如文脉延续至今,成了永嘉耕读文化的载体。•楠溪江古村落,其布局也是体现了耕读社会的价值取向,犹如文脉延续至今,成了永嘉耕读文化的载体。•隋唐以来,朝廷以科举取士,激发了人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向往,促进了永嘉的耕读文化,最能体现耕读文化的建筑就是书院。芙蓉书院:南宋时创建,位于永嘉芙蓉村。有“家重师懦,人尚礼教,弦诵之声,遍于闾里”赞誉。明文书院:南宋朝父子进士戴蒙、戴侗所创办的。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耕读:造就一个个“进士之乡”•从唐至清,永嘉一共考取过711位进士,其中北宋50人,南宋526人。•宋朝,公元1265年,进士中榜,永嘉籍有36位之多,其中包括芙蓉陈虞之和蓬溪李时靖。•宋朝,永嘉花坦村朱氏和表山村郑氏都有兄弟进士,豫章村胡氏有一门三代五进士,溪口村戴氏父子进士。其它方面的印记:•当时的生活写照: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屡见不鲜。•遗留的历史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继祖先一脉真传惟读惟耕”“溪山揽胜怀先哲,门第添辉望后昆”龙湾:我们身边的耕读文化•明代的永强耕读文化最为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朝年间,正是永强文风鼎盛的时期,其中佼佼者有时任南京礼部左侍郎的王瓒,时任内阁首辅的张璁,时任广东参政的项乔,时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张天麟等。•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后来,王叔果、叔呆兄弟发起修建永昌堡以抗倭。耕读:我们该如何传承?•追古思今。龙湾文脉深深、文风烈烈,让我们秉承古人尚读遗风,弘扬先民耕读传统,好读书,读好书,将龙湾的故事继续。•祖先们读书是为教化,讲修身养性,我们现在读书,是为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一方面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爱国爱乡精神。
本文标题:耕读文化-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1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