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
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社区培训资料)冯春雷提要•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用药的心理误区•特殊人群某些用药误区•不同疾病某些用药误区•防止患者用药误区的对策•我们知道影响药品治疗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医生、护士、药师、患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药师是药品使用质量等药学服务方面的最后一道安全卫士,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我们职责、岗位所决定的。•药学服务核心是合理用药,保证医生选药合理、护士、患者用药正确。•多数用药是患者自用,消除患者用药误区显得重要。防止有些人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是我们药师责任和义务。•因此,药师应该主动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教育用药使患者走出误区,正确用药,形成有特色咨询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患者需要的。•从用药的心理误区、特殊人群用药误区、不同疾病用药误区三方面说明用药教育与患者用药误区重要性。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患者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1.文化因素•患者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患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2.疾病的性质•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3.个体特征•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患者格特征的患者,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患者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患者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患者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璜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患者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5.用药心理•医师和患者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患者要求用,二是医生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患者,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患者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6.用药方法和途径•就服药次数来说,患者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引起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患者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直肠用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患者多因害羞不愿用。吸入法,因对呼吸道粘膜有激惹,也不乐意应用。•7.药物副作用•如用药后出现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使患者不易耐受,往往就会引起不遵从医嘱、中断治疗、甚至动摇对治愈的信心。假如对药物副作用不预先告诉患者。更会因副作用的产生而多虑,怀疑病情恶化、用药不当,或吃错了药等,因而引起不少心理障碍。为此,医护人员应先向患者介绍一些用药知识,这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用药的心理误区•常见的用药的心理误区:•⒈求贵心理药品价高疗效好:•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它的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少,采集艰难,或工序复杂,药价便高,反之则便宜。药品价格和疗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时下仍然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命良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乎药物价钱的贵贱。举例说明•⒉求新心理盲目迷信新药:•一些人认为新药一定比老药好,就迫不及待地使用。其实,人们对新药的功效和毒副作用认识不足,盲目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有些老药虽用了数十年,但由于疗效显著,经久不衰。有的人总是要求医生开些新药,他们认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的实际效果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举例说明•⒊迷信补药:将普通药当补药:•有的顾客认为“有病必虚,体虚必补”,从而一味追求滋补。其实,中医治病讲求辩证施治。实症忌补,虚症也未必一定要用补药。不经辩证论治,乱吃补药,有弊无利。有些人经常购买丙种球蛋白为孩子注射,认为花小钱能增强抵抗力。其实丙球只是对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预防作用,而且只是一种暂时的被动免疫,不是什么病都能预防,盲目多用可能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干扰其他疫苗的效果。有的人还将维生素当补药,其实维生素只能作为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随意多用甚至可以引起中毒。•举例说明维生素中毒•维生素A:超量摄入可导致中毒。急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嗜睡、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慢性中毒则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疲劳、无力、妇女月经过多等。•维生素D: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D达到1800毫克后,就会出现生长停滞,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维生素E:如果长期服用每日达400~800毫克,就会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头痛、头晕、恶心、胃痉挛。若长期服用且每日服用量超过800毫克,就会改变内分泌代谢,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生病就服用补药•殊不知,补药有适用范围,非包医百病的万灵药,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如高血压患者,误服人参等补品,会使之血压骤升,甚至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后果。•举例说明人参中毒:下放的地方有的朋友的孩子体质太差了,经常不是咳嗽、流鼻涕,就是高热、生肺炎,一年四季常跑医院,吃药、输液成了家常便饭。•看电视西洋参片的广告“西洋参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对孩子吃点西洋参或人参来补一补才对。用人参炖老母鸡,人参鸡汤喝了以后不到三个小时,又哭又嚎,在床上只打滚,脸红得像个小关公,烦躁不安,怎么哄也不行,小鼻子还直流血,抱起壮壮赶忙去医院急诊。发现是这是人参中毒!•⒋迷信偏方治大病:•一些患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一事实上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有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那江湖游医用此作为招摇撞骗、谋取患者钱财的幌子。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举例说明•⒌求多心理以多为胜:•有的患者看病,见医生只开二三种药,便疑心药少治不好病。殊不知,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治病用药唯以药能对症为原则,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临床喜欢开大处方的医生,疗效未必佳。将数种药物联合应用,以为能增强疗效。其实,药物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合用的药物愈多,它们之间在药理或理化性质方面往往会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举例说明•⒍迷信抗生素心理:•感冒、腹泻,不分青红皂白就用抗生素。其实,对于病毒性感冒或非感染性腹泻,抗生素是无能为力的。有些患者或家长一看到孩子感冒发热不退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打吊针,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殊不知,伤风感冒是病毒所致,抗生素对它无济无事。乱用抗生素,极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滥用抗生素容易造成耐药性及不良后果,损害患者健康。举例说明:•⒎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心理:•一些顾客对中草药情有独钟,认为它们没有副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其实,“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中草药还是西药,即使正常服用时也有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变态反应,机体产生耐药或药物依赖性。只不过中药大多数作用比较缓和而已,其实中药也有其副毒作用,更何况有许多药性剧烈及有毒的中药呢,服之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也会危及生命。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治疗,才会对健康和生命有益。所以,不要一味迷信中药。举例说明•⒏求洋心理•许多顾客很崇拜进口药品,认为进口药的疗效总比国产药好。其实一些进口药并不适合我国患者,存在宗族差异。•⒐迷信广告心理•许多顾客往往是看药品广告吃药,哪种药品广告在媒体经常播放,就选择哪种药品,而不是对症选药。•⒑求快心理•时下一些药品部分广告大肆渲染“药到病除”,从而迷惑了部分缺少医疗常识而治病心切的人,认为用药后便可很快治好病。其实,同一种病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病程,每个患者又存在个体差异,只有选择适合的药物对症治疗,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药师必须关注患者的这些用药心理,才可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特殊人群某些用药误区•一、儿童用药的心理误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之成人更为敏感,用药不当不仅造成儿童药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已成为儿童药源性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预防性用药:•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个别家长过于相信广告宣传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误导,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以作预防。•2.超剂量用药:•多数家长对药学知识了解不多,随便给儿童超剂量用药,从而造成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3.擅自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发烧,便盲目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有:•①毒性反应:如滥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造成耳聋。•②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可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磺胺类引起过敏性皮疹等。•③二重感染:其中以鹅口疮及真菌性肠炎最为多见,且较难用药物控制。•4.滥用退烧药:•有些退烧药对儿童的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家长缺乏医药常识,且急于减缓患儿病情,儿童发烧时,便随意增加退烧药,引起儿童虚脱、休克。•5.乱用止泻药:•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液体疗法、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长不加选择地乱用止泻药,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6.使用成人药物:•有些家
本文标题: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