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6新型抗体研究概况新型抗体毒性风险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案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一般原则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策略本次报告仅介绍以下新型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工程抗体(Engineeredantibody)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非免疫球蛋白配体(Non-immunoglobulinligands)轻链•可变区(CDR)重链铰链区抗体分子小分子毒素•人源化单抗(IgG1)•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Maytansines(DM1,DM4)•Auristatins(MMAE,MMAF)•DNA损伤剂•Calicheamicins•Duocarmycins•Anthracyclines(doxorubicin)连接分子•化学键:二硫键、腙键、肽键•连接部位:FcHCLC工程抗体(Engineeredantibody):恒定区或可变区进行改构,糖基化或氨基酸突变较多靶点1靶点2双特异抗体(bispecificantibodies):两个CDR区分别作用于不同靶点,如靶点1为药效学靶点、靶点2为免疫细胞活化靶点锚蛋白重复片段(ankyrin-likerepeats):自然界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序列模体Monobody技术:以III型纤维蛋白结构域为骨架,连接抗体可变区的非免疫球蛋白配体FN3CDRNanobody技术:即为单结构域抗体(single-domainantibody,sdAb),仅保留单个抗体可变区的抗体片段分子量大;组织穿透性有限;生产成本高;用药剂量较大;可能存在免疫原性;………将细胞毒药物选择性投递到靶组织中提高靶组织药物浓度降低系统性暴露减毒增效ChemotherapyChemotherapy药物剂量毒作用剂量(MTD)药效剂量(MED)治疗窗治疗窗化疗毒作用剂量(MTD)药效剂量(MED)ADC改构Fc段,改进体内药动学行为改构Fc段,提高或降低ADCC和CDC作用改变糖基化,降低免疫原性改构Fab段,提高与靶抗原的亲和力,提高药效靶向作用+免疫细胞激活作用Chemotherapy无抗体支架,对配体修饰实现抗体样治疗功能;分子量小,约为抗体1/10;组织穿透性好;生产成本较低;免疫原性较小;不需要翻译后修饰。2015抗体研究情况8个抗体(alirocumab、evolocumab、daratumumab、dinutuximab、idarucizumab、mepolizumab、elotuzumab、necitumumab)获批准上市53个进入临床III期(2014年为39个)数据来源:JaniceM.Reichert《Antibodiestowatchin2016》2001年10月首例ADC药物Mylotarg(gemtuzumabozogamicin)经FDA批准上市,2010年由FDA撤市;2011年2月第2例ADC药物Adcetris(Brentuximabvedotin)经FDA批准上市;2013年2月第3例ADC药物Kadcyla(Trastuzumabemtansine)经FDA批准上市。2012年协和发酵麒麟的mogamalizumab,首例糖基化抗体,用于CC-趋化因子受体4(CCR4)表达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成年患者;2013年11月Genentech的糖基化抗体obinutuzumab(靶点为CD20)治疗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cromeximab,Benralizumab等。Amgen的双特异抗体blinatumomab(CD19和CD3特异性)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014年12月由FDA批准上市TrionPharma的双特异抗体Catumaxomab(EpCAM和CD3特异性)治疗EpCAM阳性肿瘤,2009年4月由EMA批准上市处于临床或临床前试验阶段,尚无获批药物AGN-150998由Allergan公司开发,VEGF和PDGFB靶点,用于治疗湿性AMD,处于临床Ⅱa新型抗体研究概况新型抗体毒性风险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案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一般原则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策略抗体分子:生物大分子性质(免疫原性、过敏原性、ADCC作用、CDC作用)、抗原介导的靶向结合和非特异性结合毒性、免疫细胞Fc受体结合或胞饮作用连接分子:腙键、二硫键、肽键,影响细胞毒药物的解离:脱靶毒性细胞毒药物:决定ADC的主要毒效应谱DAR:2~4治疗窗最大,DAR过高易被视为异物,DAR过低携带效率低工艺复杂:抗体结构变化可能造成聚合、裂解、空间结构变化FDA对IND中20个ADC药物总结:动物试验:主要为造血系统毒性、肝毒性和生殖毒性,部分还存在皮肤毒性和肾毒性。临床试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相关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败血症和出血)、肝毒性和肾毒性、注射反应。结合到两个不同的抗原细胞因子释放免疫原性多样半衰期改变Catumaxomab进行一系列种属交叉反应试验,包括狨猴、食蟹猴、恒河猴均为不相关动物。未进行长毒试验,仅进行有限的急毒试验,无明显毒性。Blinatumomab临床前主要为免疫系统相关毒性,如WBC、LYM、LUC减少、T、B、NK、NKT细胞耗竭、脾脏减轻及脾脏白髓细胞减少、多数淋巴结淋巴细胞减少。Catumaxomab临床使用主要副作用为发热、疼痛、恶心和呕吐,主要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Blinatumomab说明书黑框警告两个副作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可危及生命或致死。临床试验中还可见可见发热、头痛、周围水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低血钾、震颤、皮疹和便秘等不良反应新型抗体研究概况新型抗体毒性风险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案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一般原则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策略T-DM1(Trastuzumabemtansine)是Roche开发用于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的ADC药物,2013年2月22日由FDA批准上市Trastuzumab(针对HER2)+mertansine通过二硫键连接试验类型种属ADC/游离细胞毒分子结果单次给药毒性大鼠、猴T-DM1食蟹猴30mg/kg未见明显异常大鼠60mg/kg肝毒性、免疫毒性、动物死亡等重复给药毒性(3个月、6个月)猴T-DM1轻度、可逆的肝毒性(Kupffer细胞肥大、中性粒细胞浸润、多核肝细胞);表皮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坐骨神经、脊髓可见不可逆性轴突变性HNSTD为10mg/kg心血管安全药理猴T-DM130mg/kg无作用组织交叉反应猴、人T-DM1存在广泛的组织交叉溶血/血液相容性猴、人T-DM15mg/mL无作用单次给药毒性(应FDA要求)大鼠DM1与大鼠T-DM1暴露量一致时,毒性程度相似,T-DM1毒性主要由DM1造成Herg体外DM1钾通道抑制性较小遗传毒性体外、大鼠DM1采用DM1进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微核试验(结果为阳性,与DM1机理相符合三个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设计:0、3、10、30mg/kg每3周给药一次、共4次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指标:体重;临床观察、摄食量、临床病理学、眼科检查、体格检查、神经学检查、ECGs、毒代动力学评价、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案例Kadcyla2014年12月Amgen的的双特异抗体blinatumomab(CD19和CD3特异性)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靶点为CD19+B淋巴细胞,衔接CD3+T细胞组织交叉显示仅与人和大猩猩T、B淋巴细胞结合试验类型种属测试分子结果4周重复给药毒性小鼠鼠源性替代分子0,0.2,1,5mg/kg,每天一次,所有剂量组均出现药效相关作用:血液学:WBC、LYM、LUC减少;免疫表型:T、B、NK、NKT细胞耗竭;脏器重量:脾脏减轻组织病理学:脾脏白髓细胞减少、多数淋巴结淋巴细胞减少3个月重复给药毒性小鼠鼠源性替代分子0,0.2,1,5mg/kg/次,每天两次10mg/kg组两只动物死亡不能排除供试品关系,其余毒性与4周毒性试验基本一致5周重复给药毒性黑猩猩Blincyto0和0.1ug/kg,每周一次,共5次。出现药效相关毒性:体温升高、血压降低;B和T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激活、IL-2、IL-6、IFN-γ细胞因子表达升高组织交叉反应猴、人Blincyto存在广泛的组织交叉小鼠胚胎-胎仔发育小鼠鼠源性替代分子0,1,5mg/kg/次,GD6和GD19各一次,未见胎仔毒性,母体毒性与重复给药基本一致CNS安全药理(Irwin)小鼠鼠源性替代分子0,0.042,0.978mg/kg,每天一次,共7天,未见明显异常单次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I段生殖N/AN/A未进行三个月小鼠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设计:0、0.2、1、5mg/kg/次,每天两次,共13周,恢复期4周给药途径:皮下给药指标:体重、临床观察、摄食量、临床病理学(血液学、凝血、血清生化)、眼科检查、免疫细胞表型、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原性、毒代动力学检查。未进行尿液检查。5周黑猩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设计2001年启动该试验,而小鼠4周和13周试验分别于2011和2012年启动遵从GLP,提供QA声明0(1只雌性)和0.1ug/kg(雌雄各1只),每周一次,共5次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指标:体重、临床观察、摄食量、临床病理学(血液学、凝血、血清生化、尿液分析)、给药部位观察、淋巴结活检、毒代动力学、细胞因子检查、眼科检查、伴随安全药理(血压、体温、心电图)、体格检查、免疫细胞检查。未进行解剖终点相关(大体病理、组织病理学、脏器重量)的检查。2013年11月Genentech的糖基化抗体obinutuzumab治疗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程化后减少海藻糖分子,ADCC作用高于美罗华,与FcγRIIIa/b的亲和力也高于美罗华;组织交叉显示与人和猴有交叉,啮齿类动物不交叉。试验类型种属结果重复给药毒性(4周)食蟹猴0,30,120mg/kg,每周一次,120mg/kg一只动物因为感染和腹泻濒死、各剂量组B细胞减少/T细胞增多(可逆性、主要靶器官为胸腺、脾脏、淋巴结。重复给药毒性(3个月)食蟹猴0,10,30,100mg/kg,每周一次,共13周100mg/kg两只动物由于感染濒死(可能与供试品免疫抑制作用有关),各剂量组B细胞减少(可逆性)、NK细胞一过性降低(ADCC作用相关)、全身性炎症重复给药毒性(6个月)食蟹猴0,5,25和50mg/kg,每周一次,共26周。各剂量组均有动物濒死/死亡(给药相关),各剂量组全身性单核细胞浸润和炎症、超敏反应,B细胞耗竭(可逆性)组织交叉反应猴、人存在广泛的组织交叉III段生殖食蟹猴0,25和50mg/kg,每周一次,直至生产母体:各剂量组均有母体死亡,组织病理学发现淋巴组织缺乏生发中心、全身多脏器炎症、免疫介导肠隐窝损伤呼吸、CNS、心血管安全药理食蟹猴伴随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进行单次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N/A未进行三个月食蟹猴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设计:0,10,30,100mg/kg,每周一次,共13周,恢复期37周给药途径:静脉滴注(30分钟)指标:体重、临床观察、摄食量、临床病理学(血液学、凝血、血清生化、尿液检查)、眼科检查、免疫细胞表型、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原性、毒代动力学检查、细胞因子检查。新型抗体研究概况新型抗体临床前及临床毒性风险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案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一般原则新型抗体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策略组织交叉反应试验:确定动物模型和预测非靶组织毒性安全药理试验:心血管、呼吸、种属,根据研究需要必要时可采用离体器官或其他非完整动物药代/毒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一般不需要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尽可能暴
本文标题:新型抗体临床前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2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