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学原理定理定义(精)
定理定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型谁是第二性b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5.世界两大类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6.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7.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9.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10.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1.物质: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13.狭义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4.广义马克思:不仅包括上述还有继承者对它的发展15.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1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内在依据: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又要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21.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在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6.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7.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奋斗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1.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32.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34.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5.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36.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37.运动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38.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39.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40.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源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41.实践: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42.实践的基本特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43.人的存在方式:实践44.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45.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区别: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46.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和偶然联系47.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48.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49.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50.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51.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52.质: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53.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54.辨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55.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56.辨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57.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5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9.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0.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6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2.主客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1、从事实出发,努力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4.主体与客体的根本关系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65.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6.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两条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路线68.唯物唯心主义:唯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观唯心:认识是主观自生;客观唯心:认识是上帝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69.旧、辨证唯物主义:旧:认识只是消极被动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辨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70.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71.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72.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有客观性的特点7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客观;真理的检验标准客观7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75.实践的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76.实践的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77.价值: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78.价值特性:客观性(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满足人需要的过程);主体性(价值本身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特点反映(主体性内容);社会历史性(主体——需要——价值);多维性(主体结构复杂——需要——价值)79.价值评价:评价与主客体为对象;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特点转移;结果正确与否依赖相关知识性认识8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规定:认识与实践统一8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事实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根本上来说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82.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83.两种对立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84.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85.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86.社会存在意识辨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也有其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87.生产力: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88.生产力组成: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89.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量)、生产力性质(质)90.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9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92.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关系:生产关系93.狭义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关系体系94.广义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95.最基本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9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9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98.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99.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100.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101.国家: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暴力机关102.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103.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即政权构成形式104.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105.社会形态包含: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106.5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0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108.社会更替性质: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和曲折性109.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110.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1.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关系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全面动态的分析阶级状况11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的重要依据:阶级分析法113.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114.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更替的重要动力115.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116.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发展标志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但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或是社会制度原因117.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解释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118.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119.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120.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12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122.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23.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华为不同部门和行业124.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125.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26.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自然属性127.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128.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29.生产商品的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130.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13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132.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133.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34.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135.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136.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进技术);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37.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138.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3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
本文标题:管理学原理定理定义(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3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