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培训课件
突发事件及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培训课件武城县人民医院张国柱•传染病疫情管理(报告、登记、核对、奖惩、培训)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传染病处置规范和处置流程传染病疫情管理(报告、登记、核对、奖惩、培训)制度•1.基本要求•1.1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认真学习、讨论、宣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传染病法律法规。•1.2成立由分管院长、公卫科及各相关科室主任组成的法定传染病管理报告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医院的传染病管理报告工作。•1.3医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1.4报告病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以及在传染病网络报告中显示的其他传染病。1.5报告时限:•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在2小时内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发现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1.6报告程序•每个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或可疑新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向公卫科报告(电话直报:林莉丽18769460262)。•对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立即报公共卫生科(电话直报:公卫科:6217620林莉丽18769460262)。•对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应于诊断后12小时内报公共卫生科。•检验科和接诊医师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时应及时电话报公共卫生科,对病人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不得公开和传播。2.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化验登记管理•2.1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薄、实验室登记薄、传染病登记薄和卡片收发登记簿。•2.2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薄,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传染病登记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师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填写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或化验登记及传染病登记薄,并完整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公共卫生科。•2.3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2.4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奖罚措施•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奖励。对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4.6漏报每例罚主管医生50元/例,迟报罚款20元/例。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一、报告范围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院办,通知医务科、院感科、公卫科、节假日报总值班。•(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医务科、公卫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二)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三)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四)各科室、医护人员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五)在我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专业及相关人员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六)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七)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八)各科及相关人员未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未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将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报告流程•发生传染病疫情或突出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务科•立即报告分管院长、院长•12h(2h)报告县卫计局、疾控中心•24h(2h)报告上级卫计局、CDC•报告国家卫生部传染病处置规范和处置流程图•一、对象•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二、内容•(一)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二)报告•1.报告程序与方式•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三)处理•1.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控中心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预检分诊流程•导医台、挂号室•分诊•普通门诊就医•门诊医生、护士预检•非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传染病人陪护者•感染科预检、就诊•医学观察、防护措施••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门诊治疗转感染科住院治疗•首诊医生医护•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传染病人就诊转诊流程•导医台、挂号室•分诊•门诊医生、护士预检••传染病患者•感染性疾病科就医••非住院者需要住院者门诊治疗转感染科住院治疗或传染病专科医院治疗•首诊医生医护•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首诊医生诊断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登记传染病登记簿。•报告卡,首诊医生将传染病报告卡立即交护士送公共卫生科。疫情管理员收到各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卡后,认真审核报卡质量。传染病专职管理员核实无误后,登记报告卡到收录卡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医院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按时限实行网上直报谢谢
本文标题: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培训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3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