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五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五版)第一编法理学导论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一、法理学的对象二、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一)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二)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一、奴隶社会的法理学思想古希腊法律文明与法理学思想;古罗马法律文明与法理学思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理学思想。二、封建社会的法理学思想西欧中世纪的法理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律学与法理学思想。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理学资本主义兴起与法学勃兴;近代资本主义法权世界观的出现;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思潮与流派;当代西方法理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与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二、具体研究方法价值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第一节法的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第二节法的本质一、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国家一阶级关系一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链。第二章法的要素第一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三、法律概念的特点和功能第二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法律规则的含义;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和制裁;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二、法律规则的分类(一)调整性规则和保护性规则(二)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三)绝对确定性规则和相对确定性规则(四)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五)确认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六)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第三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释义二、法律原则的分类(一)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二)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三)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三、法律原则的功能对法的制定的作用;对法的实施的作用。第三章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第一节法的产生一、法产生的基本标志国家的产生;诉讼审判的出现;权利与义务分离。二、法产生的一般规律伴随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产生;个别调整与一般调整,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逐步分化。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二、奴隶制法的基本特征三、封建制法的基本特征四、资本主义法的基本特征第四章法的价值第一节法的价值的概念一、价值的定义二、法的价值的概念第二节法与秩序一、秩序的概念二、秩序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三、法对社会秩序的建立的意义四、法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的意义第三节法与自由一、自由的概念二、自由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三、法律保障自由的基本方式四、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第四节法与平等一、平等的概念二、法律确认和保障平等的基本方式三、法律确认和保障平等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机制第五节法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和特点人权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权利;人权是本源性的权利;人权是综合性的权利。二、人权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三、法律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第六节法与正义一、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分类二、正义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三、法律对正义的保障第五章法的渊源与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释义二、法的渊源的种类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惯例。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其他渊源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律清理;法律汇编;法典编纂。第二节法的分类一、国内法与国际法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三、实体法与程序法四、根本法与普通法五、一般法与特别法六、固有法与继受法七、公法与私法八、普通法与衡平法九、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十、全国法与特别行政区法第三节法的效力一、法的效力的概念二、法的效力范围(一)法的时间效力(二)法的空间效力(三)法的对人效力三、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一)法的效力等级(二)法的效力冲突的解决方式第六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二、法律关系的种类(一)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二)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三)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四)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资格、种类。二、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种类。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内容一、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二、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人享受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不能一方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不能滥用权利。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失的条件法律规范;权利主体;法律事实。二、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第七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概述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法律行为的特征:法律性、社会性、意志性。二、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二)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三)表意行为与事实行为(四)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五)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六)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行为认知与控制能力;行为动机;行为目的。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第八章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第一节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概念和意义二、法律解释的分类(一)有权解释与无权解释(二)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三)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三、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统一性原则(三)合理性原则(四)连续性原则四、法律解释的方法(一)语义解释(二)系统解释(三)历史解释(四)目的解释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二、法律推理的种类形式推理;实质推理。三、法律的类推四、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第九章法律责任第一节法律责任概述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二、法律责任的构成(一)责任主体(二)主观心理状态(三)违法行为(四)损害结果(五)因果联系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一、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概念二、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一)责任法定原则(二)因果关系原则(三)责任相当原则(四)责任公正原则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一、法律责任的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一)惩罚(二)补偿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一)免责与无责任的区别(二)减责与免责的情形第十章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民主原则二、法制统一原则三、科学原则第二节中国的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的含义二、中国的立法体制第三节中国的立法程序一、法律案的提出二、法律案的审议三、法律案的表决四、法律的公布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及其门类(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二)民法商法(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十一章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第一节法律实施的含义和形式一、法律实施的含义二、法律实施的形式第二节法律遵守一、法律遵守的含义二、法律遵守的原因第三节法律执行一、法律执行的概念和特点二、法律执行的基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合理性原则(三)信赖保护原则(四)效率原则第四节法律适用一、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点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一)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二)司法平等原则(三)司法责任原则(四)司法公正原则第五节法律实施的监督一、法律实施监督的概念二、法律监督的原则(一)民主原则(二)法治原则(三)公开原则(四)独立原则(五)效率原则三、我国宪法和法律监督的体系(一)宪法监督体系(二)法律监督体系第十二章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文化一、社会主义法与道德二、社会主义法与宗教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一、和谐社会的含义二、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第一节法与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一、民主与民主政治二、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三、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第二节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四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节法治的概念一、法治的含义二、法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法治与法制(二)法治与人治第二节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一、依法治国方略的含义和特征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和内容(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一、建设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实现依法执政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四、建立法治政府五、建设保障社会公正的司法体制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七、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第二编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夏商法制概况一、夏代法制概况(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二)“禹刑”(三)罪名与刑罚(四)监狱二、商代法制概况(一)“汤刑”(二)罪名与刑罚第二节西周法律制度一、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以德配天”说(二)“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二、西周时期的法律形式(一)“周公制礼”(二)“吕刑”三、礼及礼刑关系(一)“礼”的渊源与发展(二)周礼的性质与作用(三)“礼”与“刑”的关系四、刑法制度(一)主要罪名(二)主要刑罚(三)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五、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制度(二)婚姻制度六、司法诉讼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的法制变革(一)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二)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活动及其成果(一)《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二)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第二章秦代法律制度第一节法制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与基本特色二、主要法律形式三、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刑法制度一、刑罚种类(一)死刑(二)身体刑(三)徒刑(四)流刑(五)财产刑(六)身份刑二、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第三节司法诉讼制度一、司法机关(一)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二)廷尉是中央司法审判机关,执掌中央司法审判权(三)地方设郡、县两级,郡守、县令执掌地方司法审判权二、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一)告诉(二)审理三、监察制度第三章汉代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一)“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二)“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二、主要立法与法律形式第二节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一、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二、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三、刑制改革的意义第三节法律内容的儒家化一、刑事法律内容维护君为臣纲,严惩危害皇帝权力、人身安全与尊严的各种犯罪,惩治“左官”、“阿党”等危害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犯罪。上请原则、矜老恤幼原则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产生,汉代刑罚适用原则开始儒家化。二、民事法律内容汉律严格维护封建家庭、婚姻、继承关系。第四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廷尉执掌中央司法审判权,御史台及其所属监察御史执掌全国各地法律监督职权,地方州部刺史、郡守、县令执掌所辖地区的司法审判权。二、诉讼审判制度起诉(告劾)、拘捕、审讯(鞫狱)、复核(传复)、判决宣告(读鞫)、上诉复审(乞鞫),形成完整的诉讼审判程序。三、《春秋》决狱四、录囚制度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三国时期对汉律的沿用与改革曹魏《魏律》(新律)的制颁。二、《晋律》颁行与张杜注律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北朝时《北魏律》与《北齐律》的制颁。第二节法律形式与内容的发展变化一、法律形式的变化律、令、科、比、格、式相互为用的立法形式。法典体例的革新。二、法典内容的主要变化“八议”入律,“官当”出现,“重罪十条”的确立,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刑罚制度改革及其重要变化。第三节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机构的变化两晋出现以三公尚书“掌刑狱”的局面,北齐时期廷尉寺改为大理寺,御史台法律监督职能有所加强,为隋唐完善司法组织提供了
本文标题: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五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4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