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导致的稚-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出现其供血区包括内耳、脑干(中脑、桥脑、延髓)、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各组织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眩晕、视觉障碍、头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内脏性障碍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青壮年也可罹患,其临床病征多种多样,相当复杂,其发作无明显规律(但颈椎病所致者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本病多突然发病,每次发作多持续数分钟,多不超过24小时,后遗不适可持续数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属于中医学的“眩晕”范畴。病因病机一、中医中医学认为眩晕的病住在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前人指出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至眩晕的学说。眩晕的发病与体质、环境、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以气、血、阴阳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但标实皆出于本虚,临床上呈现虚多实少,虚实错杂之象。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是眩晕之病根。肝肾阴精亏虚,或素体阳盛,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火升动,脑窍受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失司,气血虚弱,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窍失利;此外,肾藏精,生髓充脑,脑为髓海,精足则髓充,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养;更因精血髓相互资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致精髓不足,脑海失养,发为眩晕。久病致瘀或气虚血停成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上荣,清窍失养亦发眩晕。“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脏腑功能衰退,故而眩晕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阴虚阳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络,蒙蔽清房,可进展为眩仆、中风。二、西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可有以下几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变窄,动脉管壁的微小血栓脱落堵塞远端的动脉,栓塞内听动脉即形成迷路卒中,亦可形成小脑后下动脉栓塞从而形成相关表现。②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引起椎动脉受压或痉挛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颈椎病,由此产生2的眩晕称颈性眩晕,由于骨刺及退行性关节炎、椎间盘病变,使椎动脉易受压迫,当转颈时一侧之椎动脉更易受压,若椎动脉本身已有粥样硬化,一侧椎动脉受压迫后,对侧椎动脉无法代偿则出现症状,症状常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较少见的原因是颈肌病变,颈部疤痕形成,或锁骨上窝的病变,如椎动脉可被夹于前、中斜角肌之间。颅基底的病变也可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③基底动脉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如基底动脉型偏头痛(basilararterymigraine)。④椎-基底动脉的畸形或发育异常。⑤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又称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一侧锁骨下动脉的第一部分(靠近椎动脉起源处)由于动脉硬化、感染、先天异常、外伤等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当该侧上肢用力时或活动时,健侧椎动脉的血液可倒流入患侧的椎动脉,再流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侧端,以供应患侧上肢的需要,但供血量仍不足。此时可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⑥动脉内膜炎、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梅毒、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外伤等。诱发因素多为一时性血压降低、心脏输出量减少,颈部过度伸屈或侧转、过度疲劳等。本病不少病例并非由于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兼有增殖性脊椎炎的压迫或刺激,再加上诱发因素等)的参与而发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内耳、脑干(中脑、桥脑、延髓)、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各组织的功能缺损。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下列各项:一、症状1.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约45.5%~81.6%病例有之。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这些表现可单发或先后出现,不少病人可有上述几种感觉综合的体验。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如病人转换体位(转头、起座、翻身等)头颈过度伸屈或侧转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情绪因素、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有些患者诱因不明。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惟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耳蜗症状的出现提示基底动脉的分支内听动脉供血不足,此时每易误诊为梅尼埃病,尤其当病人伴发眼球震颤而其他神经系统病征不明显时。2.视觉障碍较常见。病人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渐恢复。这是由于双侧(有时为单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复视也不少见,由于脑干内第3、4、6颅神经核缺血或内侧纵束缺血引起。此外,还可有闪光、暗点、视野缺损,甚至幻视等。3.头痛大约1/3或1/2病例有头痛,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3扩张所致。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两颞侧的深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较易误诊为偏头痛,尤其是同时出现眼症状时。4.运动障碍又可分为①延髓麻痹征:如讲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喝水反呛、软腭麻痹等。②面神经瘫:多表现为面神经的核下性轻瘫,核上性瘫痪较少见。③肢体瘫痪:可发生单瘫、偏瘫或四肢瘫,其程度多为轻瘫,完全瘫痪少见。有时病人并无主诉肢体不适,而检查也可发现肢体有轻度锥体束征。④平衡障碍及共济失凋:表现为躯体位置及步态的平衡失调。倾跌、romberg氏征阳性等,乃由于小脑或与小脑有联系的结构发生功能障碍所致。有时平衡障碍也可因眩晕引起。不少病人有眼球震颤。5.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疼痛则少见。少数病人可出现幻嗅或幻听。6.内脏性障碍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以及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呼吸节律失调等。7.意识障碍可表现晕厥乃至昏迷,发作性意识障碍仍可见于头颈部转动时。8.精神症状主要是记忆障碍及定向障碍。9.倾倒发作(dropattack)是本病较少见的一种特殊症状。发作前病人并无预兆,常在站立或行走时发生,头颈转动或过度伸屈时更易发生。病人因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倒地,意识清楚,视力、听力、讲话均正常,能立即站起并继续活动。这是由于椎动脉硬化以致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及(或)病人有颈椎增殖或骨刺形成,当颈部突然转动使椎动脉受压,椎动脉缺血而发生此种症状。10.其他少数病人可发生抽搐。部分病人的枕部、颈椎或椎旁软组织有压痛。不少病人由于颈椎骨质增殖,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引起一侧(少数是双侧)颈、肩、上肢沿神经根分布区的感觉异常或刺痛,在头颈过度伸屈时较为明显。本病临床上表现两种类型:(1)一过性缺血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往往不超过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逐渐减轻或消失。某些病人发作后残留轻微病征。间歇期从数月至数年。(2)间歇性或复发性脑缺血发作发作持续时间也较短,但可在数天或一、二周复发,较易发展为完全性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血栓形成的区别是前者发作持续时间短、症状轻、可自然痊愈、无明显后遗症,后者则否。但两者有时并无截然界限,均可导致脑软化。4二、体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轻微,可有:1.眼球震颤,多呈水平性,少数为垂直性,若未发现自发性眼震,可作位置性眼震检查(须在患者情况许可时),有时可发现中枢型位置性限震。2.轻度锥体束征,如肌力减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腹壁反射不对称。3.romberg征阳性,指鼻试验欠准。4.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三、常见并发症该病相当多的最后导致推-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脑组织有软化灶,形成偏瘫、交叉瘫、甚至四肢瘫。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颈椎x线摄片大部分病人的颈椎x线平片(正、侧、斜、后伸位)可见各种改变。最常见是颈椎关节增殖、椎体前后缘变尖、骨刺形成、椎间盘变性、颈椎的生理性前凸改变等。二、脑电图检查部分病例的脑电图显示颞叶有异常表现;脑电图检查时,压迫双侧颈总动脉,可出现普遍性慢波,此时病人可有意识模糊或晕厥。作此检查应注意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方法。三、椎动脉造影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可有狭窄、闭塞、扭曲、变形、移位、先天异常等改变。四、还可根据需要作电测听、重震试验、前庭功能试验、视野、颅底摄片等。五、其他检查如tcd、mra、mri、spect、眼震电图(eng)、baep等也已逐步用于其临床辅助诊断。诊断要点一、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一个以上的上述临床表现;二、症状的特点是发作性、可逆性,有复发倾向,每次发作的症状有时不尽相同;发作时神经系统检查多有阳性征,但也可正常;三、发病大多在中年以上,若病人同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椎病时,则进一步支持本病的诊断;四、椎动脉造影发现异常改变时对本病的诊断帮助较大,但造影所见正常也不能除外;5五、病人作脑电图检查的同时进行压迫颈总动脉试验,出现上述改变者,也较有力支持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一、梅尼埃病以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为主症,发病年龄也多在青中年,病理改变在内耳,不致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耳鸣呈持续性,耳聋为感音性,有波动性但总趋势为进行性加重。二、神经官能症有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大脑皮质功能减弱的症状,主诉虽然不少,但细致的检查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病的特点也非发作性和一过性,其症状的波动常与情绪变化有较密切关系。三、其他疾病如迷路炎、链霉素中毒、前庭神经元炎等,虽以眩晕为主症,但各具特征。迷路炎是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有中耳病变引起,临床上中耳炎病人出现阵发性眩晕,伴以恶心、呕吐,全身症状较明显,常见鼓膜穿孔;链霉素中毒借助明确的用药史及表现可以诊断;前庭神经元炎病人于起病前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急,症状突出,检查发现自发性眼球震颤,神经系统其他检查无异常。治疗眩晕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因以病因不同症状表现不一,且急性发作期和缓解阶段的主要表现和病机也不同,临床上需详察辨明,随证施药。发作期重症宜以驱邪治标救急为主,缓解期宜用扶正固本之原则,急性发作期结合患者情况,应用西药对症处理。一、辨证治疗眩晕发作期轻症及缓解期宜治本为主,或标本兼治。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虚者以精气虚居多,精虚者宜填精生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以风、痰、火、瘀为常见,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宜清镇潜降;痰浊上扰者,宜燥湿祛痰;肝火偏盛者,则当清肝泻火。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清火滋阴潜阳。1.风阳上扰6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12g,钩藤12g,生石决明(先煎)24g,栀子12g,黄芩12g,川牛膝15g,杜仲12g,益母草30g,桑寄生12g,夜交藤20g,朱茯神10g。每日1剂,水煎服。方解:方中天麻熄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两药并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清热活血。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加减:若见阴虚较甚,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加生地15g、麦冬15g、玄参15g、何首乌30g、生白芍15g等滋补肝肾之阴。着肝火亢盛,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加龙胆草12g、丹皮12g、菊花15g、夏枯草15g等清肝泻火。便秘者可选加大黄12g、芒硝12g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风痰上扰之势,加珍珠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羚羊角20g、天竹黄12g、海藻18g等镇肝熄风涤痰。2.肝火上炎主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5g,柴胡10g,本通6g,泽泻15g,
本文标题:眩晕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8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