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钢筋通病及解决方法(初版)——兰光琦针对现场上施工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与商务结算时一些争议,依据图集及规范,在此进行了一下比较,下面谈到的是我在多年施工中遇到并总结出来的通病及操作工人容易出错地方(均为抗震结构),其它我没有经过的工程及非抗震结构,在此就不一一例出。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必有许多不尽之处,希望大家及时指出,以便修正!我的主要依据来源于11G101系列(含标院的辅助11G101系列),11G101的深化设计12G901系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及其它相应规范。建议大家必备的工具书籍(电子版也可):《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1G101-1,12G901-1,如果是以前的工程,还要必备03G101等系列。一、基础1、柱插筋部分(1)柱插筋长度通病:不管基础厚度多少,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工人都喜欢把柱插筋全部插入基础底部,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正解:当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独基、条基高度不小于1200mm时,或当柱为大偏心受压,独基、条基高度不小于1400mm时,仅需把柱角筋插入板底钢筋网上,其它钢筋满足锚固即可(11G101-3P59注4);但伸至底板上的插筋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1000mm.。当为筏型或平板基础,且中部设置有构造钢筋网片时,也可把柱角筋插入板底钢筋网上,其它钢筋仅满足锚固(12G901-3P1-8)。为了增加插筋的稳固性,可在四角的底部或与面筋相交处进行点焊加固。(2)基础内箍筋设置通病:很多个人在绑扎基础内箍筋时,会安装一套完整的复合箍筋。正解:我们从(11G101-1P59)锚固构造(二)可以看出,基础内仅为外围矩形封闭箍而非复合箍筋。(3)插筋弯钩长度及基础内箍筋个数通病:工人在制作插筋时把所有的弯钩长度做成100或150mm,因为有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遇到严格的甲方、监理时造成返工浪费。正解:根据(11G101-1P59)可以看出,当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基础厚度>lae(la)时弯钩为6d且≥150mm;基础厚度<lae(la),下插深度≥0.6labe(0.6lab)弯钩为15d。这两种情况下箍筋间距≤500mm,且最少两道非复合箍筋。当外侧柱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如地下室外墙的附墙柱外侧主筋,且底板无外伸):基础厚度>lae(la)时弯钩为6d且≥150mm;基础厚度<lae(la),下插深度≥0.6labe(0.6lab)弯钩为15d。这两种情况下同样也采用非复合箍筋,箍筋间距≤10d(d为插筋最小直径)且≤100mm。主筋下插深度<0.6labe(0.6lab)时,必须通过设计认可。2、剪力墙插筋部分(1)墙插筋长度通病:同柱插筋一样,工人会把插筋全部插到底板筋上。正解:墙插筋与柱插筋要求不同,只有当筏型或平板基础板厚在2000mm以上时,墙插筋每隔两根就要伸一根到底,其余满足锚固即可。而其它类型的基础应全部插至底筋上(12G901-3P1-11)。(2)墙插筋弯钩长度及插筋在基础范围内水平钢筋设置通病:钢筋翻样师傅或加工制作车间为了省事,往往会把弯钩长度统一为100或150mm,水平分布筋只绑扎两根。正解:根据(11G101-1P58),当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情况下:基础厚度>lae(la)时,弯钩长度为6d,两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mm且最少两道及相应的拉钩;基础厚度<lae(la)时,墙主筋下插深度≥0.6labe(0.6lab),弯钩为15d,同样两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mm且最少两道,同时根据内侧水平筋根数绑扎相应的拉钩。当其中一侧墙插筋侧面保护层厚度<5d情况下(如底板无外伸的地下室挡土墙外侧主筋):基础厚度>lae(la)时,外侧墙插筋弯钩均为15d,内侧弯钩长度为6d,外侧水平分布筋间距≤10d(d为插筋最小直径)且≤100mm。内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mm且最少两道,同时根据内侧水平筋根数绑扎相应的拉钩;基础厚度<lae(la)时,内外侧墙插筋弯钩均为15d,外侧水平分布筋间距≤10d(d为插筋最小直径)且≤100mm。内侧水平分布筋间距≤500mm且最少两道,同时绑扎相应的拉钩;墙主筋下插深度应≥0.6labe(0.6lab),不能满足时需设计认可。二、柱1、柱纵筋外露长度及连接区通病:工人习惯性的把所有的纵筋外露长度同一为1000mm和2000mm两批。正解:要正确控制外露长度,首先就要知道柱的嵌固部位在何处。如果设计未指定嵌固部位,当无地下室时,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当有地下室时,嵌固部位应在地下室的顶板板面,此时地下室底板(或基础顶面)不按嵌固部位考虑。(11G101-1P58)确定了嵌固部位后,我们就可以根据(11G101-1P57~P58)图集了解到各层柱允许的连接区,即:当为嵌固部位所在的楼层时,下部起始位置为底部向上(1/3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应注意11G101-1P57在此时的要求不严谨,应按(12G901-1P2-6图)确定连接区),上部终点位置为梁底向下(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当为其它楼层时,下部起始位置为底部向上(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上部终点位置为梁底向下(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由于我们在施工中所遇到的层高往往不是钢筋原材料的模数,如果不加以管理,常常会出现很长的废料。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连接区后,就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层高、钢筋原材料长度合理下料,减少钢筋。当然,合理下料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最主要的要点就是“下长上短,下短上长,或长接长,短接端”。特殊的情况下,一半的钢筋采用两个接头,因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P20页5.4.1条款规定是“同一纵向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头”,“不宜”毕竟不是强制性的,当然,我们在施工中也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除非是在较多钢筋存在浪费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办法,但接头位置必须要符合规范要求。2、箍筋加密区通病:加密范围不符要求,要么太长,要么就不够。正解:其实很简单,柱主筋除允许连接区外的其它非连接区,均为箍筋的加密区。(11G101-1P58图)如果柱主筋采用搭接连接,在搭接范围内的箍筋直径不小于d/4(d为搭接处钢筋最大直径),间距不应大于100mm及5d(d为搭接钢筋最小直径)。(11G101-1P54注2)梁柱相交的核心区,是现场施工较难处理好的节点。核心区不但是箍筋的加密区,而且常常会有许多钢筋在此锚固,所以该部位的钢筋相对更多,所以要特别注意各种钢筋的穿插顺序。当柱净高Hn与柱截面的长边hc的比值Hn/hc≤4时,箍筋应全高加密。3、复合箍筋的基本复合方式及绑扎沿复合箍筋周边,箍筋的重叠不宜多于两层。以复合箍筋最外围的封闭箍筋为基准,柱内的横向箍筋紧贴其设置在下(或上),柱内的纵向箍筋紧贴其上(或下)。当在同一组内复合箍筋肢数不能满足对称性要求时,沿柱竖向相邻两组箍筋应交错布置(11G101-1P67图、注)4、柱纵向钢筋变直径通病:当上层纵筋大于下层纵筋时,有些人同样把下层纵筋直接预留到上层允许连接区内。正解:(1)上层纵筋大于下层纵筋时,在绑扎下层柱时就要提前把上层柱纵筋与下层柱纵筋连接,连接区应设在下层上部非连接区的起始点。也就是梁底向下(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11G101-1P57图2)当遇到上层纵筋大于下层纵筋的楼层,应提前两层就要考虑柱纵筋的下料长度。因为如果提前一层考虑,往往会让你措手不及(要么就出现两个接头,要么就只能让直径大的纵筋加长而浪费钢筋)。(2)上层纵筋小于下层纵筋时,从节约材料成本考虑,下层纵筋尽可能的预留在上层下部非连接区的终点位置,也就是当为嵌固部位所在的楼层时(1/3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值,当为其它楼层时(1/6层净高、柱长边尺寸、500mm)中取大。(11G101-1P57图4)5、柱纵向钢筋变数(1)下层柱纵筋多于上层纵筋通病:当下层柱纵筋多于上层时,多出的钢筋锚固长度远远超过规范要求而形成浪费。正解:当下层柱纵筋多于上层时,多出的钢筋应从梁底向上1.2laE即可(11G101-1P57图3)。很多人由于没有提前在下一层考虑,多出的钢筋依然按层高下料,这样必然形成不应该的浪费,且浪费量还较长。下面我举例来说说这种情况:KZ1抗震等级为二级,砼强度为C40,在10层的纵筋是16C22,11层纵筋12C22,即下层钢筋每边多出一根共四根,工人习惯外露1000mm与2000mm两批。与柱相交的KL梁高为800mm。根据11G101-1要求:锚固长度L1=1.2laE=1.2*33d=1.2*33*22=871mm≈870mm外露长度L2=锚固-梁高=870-800=70mm工人习惯L3=(1000+2000)/2=1500mm每根超长L=L3-L2=1500-70=1430mm由此可见,超长的钢筋,即使割下来,也有很多形成废料,何况管理不到位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割下来。(2)下层柱纵筋少于上层纵筋通病:下插长度很随意。正解:大家注意观察,当下层柱纵筋少于上层纵筋时,上层多出的钢筋下插时,多数工人都很随意,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下插多少。根据规范要求,下插长度为1.2laE(11G101-1P57图1),我们在现场操作时应该先在1.2laE处用粉笔做个标记,然后使标记与梁(板)面平齐。6、柱顶纵向钢筋构造这里先对11G101-1图集P59A上方的说明进行纠错:柱外角的附加钢筋应改为“当柱纵筋直接≥25时,在柱宽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间距<150,但不少于3A10的角部附加钢筋。(1)抗震边柱与角柱通病:柱封顶纵筋五花八门。正解:设计一般不会指定锚固形式,所以,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你有利且便于施工的形式来操作。(11G101-1P59)但应当注意,图集中的大样应配合使用,个别大样更不能单独使用。(A)(B)(C)(D)(E)(3)抗震中柱通病:柱角筋通通弯折12d,甚至锚入板内laE正解:虽然柱角筋往往都不在梁内,而仅伸入板厚范围,但梁柱锚固为整体锚固,我们也不需要单独的考虑柱角筋伸入板内的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均应从梁底算起。这样,如果梁高>laE时,柱角筋就不需要再增加12d的弯折长度了,更不需要弯折锚入板内laE。(11G101-1P60节点D)(12G901-1P2-28节点3)7、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造通病:变截面处,下层纵筋没有弯折直接外露,然后再从板面割去外露部分的钢筋。正解:当柱变截面时,纵筋需在变截面处的顶部设置12d的弯钩,当变截面宽度“△”与梁高“hb”≤1/6时,可以不设置弯钩而采用弯折形式(11G101-1P60)。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可根据你项目部的现场管理力度或接头方式合情使用。(顶部如果弯折,搭接、焊接都不存在问题,当采用直螺纹连接时,套筒必须用正反丝,且扳手必须直接扳套筒扭紧钢筋,这其中的操作不是一两句话交代的清楚的)(1)柱两端有梁,两边均变截面(2)柱两端有梁,一边变截面,一边不变(3)柱一端有梁,无梁端变截面三、剪力墙剪力墙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剪力墙梁组合(分类见下表),其设计与与框架柱或梁类构件设计有显著区别。梁、柱构件属于构件,而剪力墙水平截面的长宽比相对杆类构件的高宽比要大的多;梁、柱构件的内力基本上逐层、逐跨呈规律性变化,而剪力墙内力基本上呈整体变化,与层关联的规律性不明显。剪力墙本身特有的内力变化规律与抵抗地震作用时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必须再其边缘部位加强配筋,以及在其楼层位置根据抗震等级要求加强配筋或局部加大截面尺寸。此外,连接两片墙的水平构件功能也与普通梁有显著不同。为了表达简便、清晰,平法将剪力墙分为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分别表达。应当注意,归入剪力墙柱的端柱、暗柱并不是普通概念的柱,因为这些墙柱不可能脱离整片剪力墙独立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变形。我们称其
本文标题:钢筋通病及解决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9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