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a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章民间文学概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二三四五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的分类民间文学的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女娲造人、夸父追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神话传说狼外婆和小红帽民间故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心齐,泰山移”谚语“刮风扫地,下雨泼街—假积极”、“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黑船装白米,送进衙门里,衙门八字开,空船转回来”;“这个字真稀奇,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为我打他,为他打我,打破他的肚皮,流出我的鲜血”歇后语谜语嗑瓜子也蚊子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叶公好龙、对牛弹琴、拔苗助长、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寓言“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在哪里都有你”情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儿歌说《三国》、《水浒》评书或称评话、说书东北“二人转”、黄河流域的秧歌戏、长江流域的花鼓灯、采茶戏,南方的花灯戏等木偶戏、皮影和面具戏等民间道具戏地方小戏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作品按体裁粗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作品民间诗歌—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作品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和民间小戏等说唱文学形式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受民间祭歌影响——《九歌》受神话传说影响——《天问》《山海经》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受民歌影响——杜甫“三吏”、“三别”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民间文学在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即作家文学产生以后,民间文学主要指那些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原始社会“艺术生产”出现以后当代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简单而原始的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部分史诗口头文学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创作,具有全民的性质是原始社会唯一的文学形式在原始社会阶段,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社会里,民间文学主要是“生产者的艺术”从此,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的口头艺术,也不再是唯一的文学样式。社会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社会上分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当代,各种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在当今民间依然多有流传。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封闭、偏远的乡村,传统的民间文学仍然是村民们共同享用的文化财富。继承变化与发展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各有调整传播方式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当代创作者主要是农民和各种手工业劳动者劳动者的队伍扩大了,工农商学兵,都是广义上的民众更多地被作家采撷去翻新改编、加工、再创造成新的书面文学作品新编的时事笑话及带有明显警策意味的即兴民谣在广大城乡空前活跃民歌唱和在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歌节歌会及传统的礼俗仪式上更显风采传统的故事、说唱、小戏依然倍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在深山老林等偏远地区,仍有不少听众鬼狐精怪、魔法故事古老的神话故事、地方传说民间文学虽然仍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载体,各类作品主要还是依靠口头流传。口头文学获得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传播效应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它是流传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学关于处理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学与雅文学、俗文学的关系,关于民间文学怎样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定位问题民间文学研究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和而不同”《左传˙昭公二十年》“唯据与我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代史官史泊“和宜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牛郎织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与七月七日的乞巧风俗传说内容的变化与不同传说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中日的不同古今衍化异地的不同“乞巧”就是希望心灵手巧、幸运的到来,因此民间称七月七日为“乞巧节”。七夕节的别称“七夕”的由来七夕习俗之晒书七夕传说之乞巧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促成了一项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刘义庆的《世说世语》卷二十五:郝隆于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仰卧庭中,以腹曝日。人问其故,答曰:“晒我腹中书”。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姑娘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娘会”,七夕前三四个月,“七姐会”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姑娘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到了农历六月,还将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摆七娘”用。七娘会摆七娘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最好的檀香,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一起摆设陈列,供人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睇七娘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四乡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拜七娘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靓妆艳服,焚香点烛,遥对星空跪拜,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连拜七次,向织女祈求幸福美满,称为“拜仙”。拜仙后,姑娘们手执彩线登上绣楼,对着月光将丝线穿过针孔,名曰:“乞巧”。连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则叫输巧。少女们在稀星朗月下,穿针引线暗卜未来。乞巧珠村乞巧工艺代表作麦子花米花花生塔纸通花橄榄塔七娘鞋手工精心缝制的微型绣花布鞋,长度不到5厘米。一对男鞋七对女鞋,象征牛郎和七仙女。“七娘盘”是乞巧活动“摆七娘”必不可少的物品,它高高悬挂在整台七娘的后上方,是所有物品中最神圣的部份。七娘盘源自“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故事。七仙女降临人间,民间称“七姐下凡”,制作七娘盘并高高挂起用以恭迎七仙女。七娘盘内物品平均分成七份,呈圆锅形,代表“天圆”,“摆七娘”的台是方形,代表“地方”。七娘盘是用七色纸裁剪成七件不同颜色的仙女衣服,在七娘盘内呈扇形在圆面上平均分摊,共七份,每份对应的纸制仙女用品相同。整个乞巧活动结束后,女子们就在深夜把“七娘盘”烧给“七姐”,恭送七姐回仙界。斋塔是用于拜祭七姐下凡的祭品,由红枣、花生、冬菇、瓜子、红豆、绿豆、橄榄、谷粒等斋类实物粘成七层、九层的宝塔型,横排摆放在供案前端,用以供奉七仙,表达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罗汉斋塔斋塔《五谷丰登》七夕天河,乞巧珠村关于织女星和牵牛星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传说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织女是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出现牵牛、织女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到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中,所记的牛郎织女故事就比较完整①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被迫给哥嫂放牛;②哥嫂虐待牛郎,分家后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③老牛显灵,告知牛郎仙女下凡洗澡,让他藏起织女的衣服,并为牛郎织女主婚;④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生了一对儿女。⑤老牛临死前告诉牛郎留下它的皮以备将来之用。⑥王母抓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带着瓢,挑着一对儿女飞上天追赶,快追上时王母拔下簪子划了一道天河,二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⑦牛郎用瓢从天河往外舀水,王母被迫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到七月七,喜鹊都去给牛郎织女搭桥。这一天也容易下雨。定型后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主要有:不同时代出现不同,是受当时时代因素影响,我们能探讨出当时出现这个故事情节的原因,就能挖掘出当时的时代心理
本文标题:a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0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