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十四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四单元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1922.12.30苏联解体-1991.12.21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17年11月(俄历十月)第十四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建设课标:(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回顾:俄国十月革命革命的经过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推翻沙皇统治;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即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结果:四月提纲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性质:结果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激化矛盾。原因指导方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政府:人民委员会;文件:《土地法令》《和平法令》;1918春,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通过宪法;定国名为苏俄1922年,苏联成立。革命的意义:性质:第一个社~国家;国内:无C专政,开辟社~发展道路;世界:开辟世界无C、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特点评价余粮征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化大:国营;中小私营取消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强制劳动,集中分配按劳分配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超越生产力水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一、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济:恢复发展/政治:政权巩固/理论:向社’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新生政权/不是向社’过渡的正确途径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农民暴动工业化宣传画农业集体化宣传画海报《完成五年计划》回答:斯大林经济体制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确立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体制下,苏联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成就?第聂伯河发电站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2、体制确立:3、主要表现:4、原因:5、评价: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本: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结构所决定客观: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的环境①所有制形式:②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④管理手段: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1)积极:2)消极实现工业化;欧一世二超越生产力水平:比例失调;压抑积极性;埋下隐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确立探索中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启示和教训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遵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适应生产力3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4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1918—19211921—192720世纪30年知识拓展:“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盘集体化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3.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四、赫鲁晓夫改革50S~60S初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停滞、制约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措施部分权力下放;“物质利益原则”2)工业:1)重点:农业方面,调整;玉米运动3.评价1)进步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性:①理论:没突破、局部改革②目标:严重脱离实际③实践:小修小补④作风:缺乏全面、一贯的方针和思路,有很大盲目性五、勃列日涅夫改革(60S~70S)1.措施1)工业(重点):2)农业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一定程度放松限制,扩大自主权2.评价1)进步性: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2)局限性未突破原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军备竞赛使经济出现滑坡六、戈尔巴乔夫改革(80S)1.背景:1985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2.措施:根本性变革(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市场调节(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承认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3.失误:4.影响:苏联解体1)经济结构更失调2)宏观决策缺配套3)企业自主未实现4)急噪的政治改革【苏联解体1991】1.原因:①历史: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矛盾积累②内部:戈~推行错误的路线和政策。③外部:西方的“和平演变”。(意识形态的渗透;经济、技术和援助的利诱、施压;扶植反对派)2.影响:1)标志两极格局终结;2)国际共~运动遭受重大损失,处于低潮;3)新的动荡、冲突和战争;4)国际力量对比倾向西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中国和苏联的改革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1)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和社~方向,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3)中国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中国对正确对待西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有效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苏联改革的启示:1.根据国情;2.有正确的指导思想;3.克服体制上的僵化,避免主观和急躁;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道路;5.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课堂小结(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体验高考【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启示】此类型试题要决在于抓住历史阶段特征。4.(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22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体验高考【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本文标题:十四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3532 .html